彰顯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胸懷氣度。理性是知識分子最鮮明的特色與標誌。在複雜多元的時代,知識分子要更加高揚理性的旗幟,做到理性平和、開放包容。正像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要有理論自信和理論自覺,不能一味以西方的理論、技術和標準為圭臬。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些號稱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並不見得真的具有普遍性,以往被西方視為異類的“中國方案”倒是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讚賞與認同。知識分子面對複雜的、有爭議的問題不要偏激、不能狹隘,“要實事求是、客觀公允,重實情、看本質、建真言”。
培育業精於勤、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社會尊重知識分子,是因為知識分子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有超過普通人的精深造詣,能做普通人做不了的事情、研究普通人很難涉足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知識分子能力強、水準高,可以一個人帶起一個學科,形成一個産業,從而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直至影響國際競爭格局。我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選被稱為“當代畢昇”,就是因為他發明的漢字鐳射排版技術,使漢字印刷告別了“鉛與火”,進入到“光與電”的新時代。在科技領域是如此,在哲學社會科學、文化教育以及其他領域同樣是如此。這樣的能力來自業精於勤、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就像習近平同志倡導的那樣,當老師就要心無旁騖,甘守三尺講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做研究就要甘於寂寞,或是皓首窮經,或是紮根實驗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搞創作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深入實踐、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努力創作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等等。知識分子不論在哪個行業、從事什麼職業,也不論學歷、職稱、職位高低,只要秉持求真務實精神,只要不斷精進,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就能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