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人曾在家書中收穫親情、收穫力量,今天,我們該怎樣重寫我們的家書、重塑我們的家風
“人們為工作廢寢忘食,為生計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間真情”,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如此講述。一句“回家過年”,正承載著億萬中國人的真情。如今,對家的眷戀可以繫於微信、電話;但很長時間裏,家書都是維繫家庭的紐帶、傳承家風的橋梁。新春之際,我們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發起徵稿,請讀者分享“手邊家書”,講述家書故事,共話人間真情。
“四泉,家中一切安好,勿念。這個月生活費已經郵出,細末(節約)點用,要發憤學習,切莫貪玩。”這是1982年,湖南一個在縣城讀書的中學生收到的家書。
“咱家的茶葉已經開始採了,每斤35元左右。物價上漲比去年還高,你不要在生活上節省。”這是1994年,河南一個茶農給在外地讀大學的兒子寫的一封信。
“你不是一個人孤身戰鬥,我和兒子站在你的背後,默默為你加油助威,成為你堅強的後盾。”這是2016年,一個丈夫給生完孩子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的律師妻子的信。
……
中國人本就有敬惜字紙的傳統,對於訴諸文字之物,格外莊重。以上幾個來自讀者的家書片段,很日常、很普通,然而在其中,正能感受到這種“溫柔的莊重”。看短短家書,即便是家庭瑣事、碎語閒言,卻也其情切切、其意拳拳。從“臨發又開封”到“家書意萬重”,見信如晤,見字如面,揣摩這些平凡文字,仿佛能見寫信者思索再三、落筆成篇,收信人燈下展卷、淚落沾襟。多少人曾以這樣鄭重的方式,讓心與心如此靠近,讓天涯若比鄰。那是一種極溫柔、極友善、極仁愛的文字,仿佛春日和風、冬日暖陽,有著穿透人心、跨越時空的力量。
片紙千鈞重。家書寄託胸臆,傳遞人生經驗;家書娓娓道來,化育家庭品格。兒子想要退伍回家,父親在信上按下血手印,告誡“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祖父的胞弟來信,告知曾祖母去世的消息,追溯家族在舊時代離散、在新時代重聚的歷史;一封述説煩惱的家書,讓父親賣掉一車蘋果趕來看望,還帶來文化水準不高的母親手寫的短箋……什麼是家風?這正是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正是這個細胞中的精神基因、這所學校的氣質風格。既有身教,又有言傳,于字裏行間體味樸素的美德、平凡的操守,領悟生活的經驗、生命的價值,真可謂是“家書抵萬金”。
“天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的確,我們已經走過書信時代,經過電郵時代,來到即時通訊時代。現在,手段更豐富、溝通更便捷,但有時卻也難免悵然:家族微信群裏的消息,動輒成百上千條,卻難有細細品味的內容和心境;視頻通話只需簡單操作,可以隨時問候,但聊來聊去卻發現話題越來越少。甚至有年輕人困于和長輩的交流鴻溝,極言“父母皆禍害”,春節返家也需要先來上一份“自救指南”。多了聯絡的方法,卻少了溝通的能力;有了通訊的效率,卻少了交流的品質,在很多人都感日益孤獨的今天,這是多麼讓人遺憾的情感流失,又可能造成怎樣的家風斷層。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我們無需再回到“從前慢”的時代,但也不能丟失情感的涵養、文化的傳承、價值的賡續。有一位讀者寫道,他參加工作後,輾轉4個城市,換了7個住所,但有9封父親寫給他的信卻一直帶在身邊,特別想家時,“就把那9封信按著時間順序平鋪在面前”讀一遍。無數人曾在家書中收穫親情、收穫力量、收穫成長,今天,我們該怎樣重寫我們的家書、重塑我們的家風?
學父親做人,學父親做事,學父親對信仰的執著追求,學父親的赤子情懷,學父親的儉樸生活……父親88歲生日時,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公務繁忙,無法面祝壽辰,於是寫了一封拜壽信,訴説對父親久而彌深的認知,希望繼承和吸取父親的寶貴和高尚品質。筆畫成字,字字成文;書為心畫,言為心聲。蘊藏于家書中的“溫柔的莊重”,正是家庭、家教、家風的力量,回溯家書故事、重述家書情懷,並非復古懷舊,而是為了給現代中國注入更多溫暖的價值、向上的能量,讓真情大義像春風一樣吹遍神州大地。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