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春節期間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走親戚)是重要的習俗活動,它對於強化親情、密切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繫起到重要作用。拜年習俗源自何時已難以考證,但至少到宋代,上層統治階級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賀的習俗。當時的賀年片,用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間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互相贈送。明代,投寄賀年片風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間,賀年片開始用紅色硬紙片製作。當時時興一種“拜盒”,將賀年片放到錦盒裏送給對方,以見莊重。普通百姓拜年沒有士大夫那麼講究,只要有一定的禮物就行。通常是晚輩給長輩拜年或同輩之間拜年。客人登門拜年,先拜尊長,如廳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畫像,也需叩拜。拜畢,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類的果盤待客,再請客人吃具有春節特色的民俗茶點。小孩隨往拜年,主人還要給小孩“壓歲錢”。也就是説傳統的拜年都是登門的。
現在春節期間,我們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著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時,各種新興拜年方式不斷出現,電話普及後有了電話拜年,手機普及後有了短信拜年,現在的年輕人更熱衷於微信拜年、發手機紅包,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像。同樣,以往除夕夜“守歲”,全家老少圍坐包餃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電視臺有了春節聯歡晚會後,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年味淡了”是個偽命題,今天的過年就應該是這樣子的,無所謂年味淡了的問題。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在中華大地上傳承了兩千多年,已沉澱在每位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今天雖然已進入了後工業時代、資訊時代,為了農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經淡化,但春節所具有的鞏固親情、聯絡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義。雖然其儀式活動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其承載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則仍然鮮活。我們應有充分自信,相信民眾的無限創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鄭土有(復旦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青年報》(2016年02月05日02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