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年味淡了”是對民俗的誤解】
中國青年報 每到年關,都會看到人們發出“年味淡了”“越來越沒有年味”的感嘆。我想主要是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出於對傳統年俗逐漸弱化甚至消失的擔憂,二是對民俗的誤解。
毋庸置疑,傳統年俗的部分儀式活動確實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場景在廣大城鎮乃至部分農村地區已漸行漸遠。
其中,有些是因為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引起的自然變化,屬於年俗的正常演變。如祭灶習俗,現在城鎮居民家中甚至部分農村都用上了煤氣、天然氣,柴灶逐漸消失了,灶王爺沒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漸消失了。又如春節食品,原來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的,做好之後隔壁鄰居、親戚朋友互相贈送品嘗,其樂融融,現在一方面人們無暇製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銷售,於是自家製作春節食品的習俗也就淡化了,其製作技藝也逐漸消亡。
有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節期間祭祀天地、祖先,把春節期間表達慎終追遠、感恩情懷的信仰內容都禁絕了;這種情況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大為改觀。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熱鬧氣氛,內在心理方面則表達了民眾在新舊交替之際驅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願望。誠然,燃放鞭炮對環境會造成污染,甚至有時造成意外傷害或者引發火災。但我們應該花大力氣改進鞭炮的製作工藝,使其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現有的技術能力完全能夠做到。“一禁了之”則弱化了春節的氛圍。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濃”。但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廣大農村地區,過年氣氛依然是濃濃的,這從繁忙春運就可以看出,每到春節,數以億計的中國人都朝向一個目標——家(老家)——匯聚,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人們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政府主管部門以及廣大民眾對春節的重視,許多儀式活動得到恢復,“年味”一年比一年濃,也就更加吸引人們返鄉過年的願望。
之所以産生“年味淡了”的感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民俗的誤解。民俗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進步、觀念改變而不斷變化發展的,民俗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年俗也是如此。試想宋代的過年和唐代的過年會一樣嗎,清代過年會跟明代過年一樣嗎?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