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餐桌上的富餘導致浪費,年節中的很多細節也讓人感覺,“有餘”已不是富餘而是多餘。比如,走親戚會朋友,免不了一份節禮。過去,買點水果、拎包點心,往來的就是一份心意。可如今,禮物的“內容”雖然變化不多,但包裝之豪華實在讓人瞠目結舌。水果要配個籃子,點心要有個精美的盒子。很多以營養品聞名的廠商推出的新年禮盒,拆掉巨大的外包裝,裏面就是兩小瓶維生素。所以,每到年節,垃圾桶旁各種包裝堆積如山,這絕對是極大的浪費。
生活富裕了,更高的生活品質是我們共同的追求,也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所謂的高品質生活,包括生活富裕,當然也應該包括環境美好。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變味兒的“有餘”、所謂的豪華不僅不能鑄就高品質生活,反倒是環境的大敵,甚至可以説是全面小康路上的羈絆。
以餐桌上的“有餘”為例,相關研究顯示,我國每年食物浪費量非常驚人,總量在1800萬噸左右,這相當於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食物的浪費不僅讓廚余垃圾處理量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對於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吃飯問題本已不易,這麼多的浪費,就意味著要有更高的農産品産量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想求得更高的産量,就可能開墾更多的耕地,導致很多自然林地、濕地被毀壞;就可能消耗更多的水、電和化肥、農藥。其結果,必定是自然生態遭到損害,環境污染程度不斷加重。
藍天、碧水、安全的食物,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公眾的心態在改變,但從“我盼環保”到“我要環保”,還缺意識缺行動。佳節臨近,我們不妨就從讓“連年有餘”回歸本位做起,適度消費、追求簡約,不做自己生活環境的“敵人”。這並不是難事。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21日 09 版)
下一頁【延伸閱讀:“年味淡了”是對民俗的誤解】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