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減不必要的科技獎項,是讓科研活動跳出“自迴圈”必須邁出的一步,關鍵是要有重返正途的決心、壯士斷腕的勇氣
這兩年,山東改革科技獎勵制度,壓減科技獎項,省級科技獎項數量從2013年的近500項壓減到138項,壓減幅度超過七成。這項改革,觸及了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位看過被取消獎項名單的同志説,原來獎項又多又雜,幾乎是普惠性質的,一看就是為獎而獎,早就該取消了。
當前的科研評價,主要是以論文數量、獎勵等級、承擔項目的級別為參照指標,這有其合理性。然而,這樣的“指揮棒”帶來不可避免的負效應:許多科研人員一門心思發論文,爭先恐後去評獎,千方百計提職稱,挖空心思拿項目,以至於評獎名目越來越多。這又衍生出論文買賣、成果造假、代寫代發等學術不端行為。評獎過多過濫,似乎提供了一條成功的“捷徑”,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劣幣驅逐良幣”效應,背離了鼓勵科研人員潛心做真正有價值研究的初衷。
更值得警惕的是,獎勵評定、職稱評聘、課題申請和評審等關鍵環節,轉來轉去都是由同一群人來實施,再加上缺少嚴格的回避、公開、監督機制,讓很多科研活動變成了一個“自迴圈”體系。研究人員申請課題、做項目、發文章、評獎,然後再申請項目,進行又一輪迴圈。這導致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大量科研成果通過鑒定後被束之高閣,沒有真正發揮支援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與美國60%—70%的轉化率相比,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還很低。另一方面,這樣的評獎牽扯了科研人員相當多的精力。熟悉內情的一位高校學科帶頭人講,科研人員為此不得不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跑關係、託人情、報材料、填表格;每年他都會接到不少請其關照課題和評獎的電話。
壓減不必要的科技獎項,是讓科研活動跳出“自迴圈”必須邁出的一步,也是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的應有之義。從實踐來看,關鍵是要有重返正途的決心、壯士斷腕的勇氣。兩年前,教育部曾連續頒發過三個關於改革高校科研評價機制的文件,意在推動科研分類評價和開放評價的實施。不過,大部分高校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依然沒有什麼進展,更缺少實質性的舉措。山東壓減獎項,也有不同的聲音。由於與國家評獎不同步,不少科研人員在參加國家評獎的時候吃了虧,少不了埋怨和反對。在這個問題上,山東省省長郭樹清認為,改革需要有長遠眼光,更要尊重規律基礎上的自信和堅決。只要符合科技發展的自身規律,經得起時間考驗,就要有敢吃螃蟹的勇氣,爭取為國家層面政策調整積累經驗。
壓減獎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更科學的評價體系。一方面要促進新機制的建立,比如在分類評價的基礎上推進和完善第三方評價機制,培育一批專業化的機構,走市場化的路子。另一方面,也要盤活現有資源,推動專業學會協會轉換角色。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學會協會成了一些退休幹部養老、“發揮餘熱”的閒散機構,其創收活動是濫設獎項的一個重要原因。改革這類學會協會的內部體制機制和治理結構,讓它們作為專業性學術機構發揮積極作用,化阻力為助力,可以更快地締造一個更合理的科研評價獎勵體系。(作者:劉成友 本報山東分社記者)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