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錢江晚報:故宮修繕,不妨引進市場機制破“條框”束縛

2016年12月12日 13:17:09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原標題:故宮修繕,不妨引進市場機制破“條框”束縛

  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了兩年前故宮叫停修繕工程的原委:中標的包工頭以最便宜的價格把工程轉給農民工,而傳統工藝嫺熟的老工匠因為體制原因卻不能返聘。人才青黃不接,使故宮修繕陷入尷尬境地。

  原來在故宮裏,每天敲打著這個令整個中華民族都為之自豪的建築瑰寶的,竟是一些並無多少古建築修繕經驗的人。幾個月前他們可能還在收麥子,可今天要去修太和殿。由此可知,叫停修繕工程背後是有多無奈。

  這種無奈,很多人把它歸結于體制上條條框框的限制。比如,如今招維修的隊伍要以投標的方式,中標的隊伍出於利益的考慮只招便宜的不招真懂行的。維修材料要以政府採購的方式進行,所有的材料都要貨比三家,但比的就是誰更便宜;老工匠沒有幹部身份,到了年齡要退休,不能返聘,結果“八大作”的傳承人一個一個都走了。

  體制上的限制可能是原因之一,但絕非根本。招投標、政府採購等都是遏制工程腐敗的有效方法和舉措,也是現在工程領域必須執行的制度規定。而且,在招標的條文方面故宮還是有很大的自主權,比如可以對中標施工隊伍資質提出要求,防止不懂技術的人上崗,以保證國寶的修繕品質。而如何純熟運用這些,也是當今市場經濟中故宮必須要面對的。

  最令人擔心的還是缺少高素質工匠的問題。故宮提出:因為老工匠沒有幹部身份,到了年齡要退休,不能返聘。培養的年輕人沒有北京戶口進不來,造成後繼無人。但這不能成為理由,反倒映射出故宮在培育工匠人才方面還有很多可探索之處。我們是否可以反問一下,如今幹部身份、北京戶口真的還那麼重要嗎?為什麼那些“北漂”、打工仔都可以在北京生存下去,甚至混得都風生水起?為什麼就不能嘗試用市場化的手段來吸引培養高素質的工匠?特別是故宮的修繕中心部分,可以進行公司化的嘗試,不應局限于招正式工,即便臨時工也可像招研究生一樣,確定幾個導師來培養。事實上,只要有高薪高待遇,何愁引不來人才?何必要有身份戶口?

  中國人曾被西方人視作天生的傑出工匠,歷史上享有的盛名應當是遠高出今日被人膜拜的日本工匠。幾百年前山西砥洎城外的工匠就能做出水開就能自鳴的鐵水壺,明代就是皇室貢品,其工藝豈是今日被人追捧到天上的日本銅水壺可比?只不過當日與之匹配的工匠體系已成 歷史,而適合如今市場化的體系還沒建立起來,所以才有今日之亂象。

  可喜的是,已經有人開始做這方面的嘗試了。比如蘇州的雙面刺繡,前幾年繡娘都拼命提高産量賺快錢。現在有一些收藏家,就將蘇州最好的繡娘養起來,不給她定指標,每年給她固定的收入,讓她按照專業的內在標準,不惜工本繡出最好的作品,每年有幾件作品就行。事實上,最終的收益也高出以往。這説明,只要建立起理性的市場機制,今天的我們也是可以培養出高品質工匠的。蘇繡能做到這點,故宮也能做到的。

  所以我們期待,故宮應該主動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建立良性的市場化機制以吸引人才,那麼,“儲上木以待良工”修繕好故宮,讓它煥發出更璀璨的光彩也是完全能實現的。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