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關愛、保護留守兒童,需要分析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制訂針對每個留守兒童的個性化幫扶方案。
今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聯合發文要求在全國範圍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目前,一些地方已公佈摸底排查結果,有省份還公佈了完全處於無人監護狀態的留守兒童數量。如湖北省數據顯示,該省現有農村留守兒童73.9萬餘人,其中無人監護的有1.1萬餘人;福建也有811名兒童處於無人監護狀態。(《新京報》8月28日)
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是留守兒童問題最嚴重的表現。針對這種現象,教育部曾表示未來將對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及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制定專門的入園政策,為留守兒童建一批寄宿制幼兒園。各地也出臺了相應措施,例如:河南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將把在校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工作納入教師職責;陜西將留守兒童管理工作納入學校年終目標考核;重慶還提出建立學校(幼兒園)農村留守兒童普查登記制度。
以上這些措施都體現出了國家和地方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但是,重視一定要注意方法,要避免將留守兒童當成“特殊兒童”,使留守兒童標簽化,否則會讓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摸底排查留守兒童情況,是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第一步。對留守兒童有必要一生一檔。政府部門和學校在掌握留守兒童情況後,要給予人文關愛,比如,跟蹤這些孩子的家庭監護情況,督促家長履行監護責任,不要讓留守兒童的監護出現真空。
專門舉辦留守兒童幼兒園、留守兒童學校、留守兒童班級。或許可以展示對留守兒童的重視,但是這樣的關愛和幫助並不利於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這就像專門設打工子弟學校、農民工子弟班一樣,他們不會在“專門”的學校(幼兒園)、班級,享有”專門”的愛,而會被人為地與其他普通學生區分開來,被貼上標簽。
另外,寄宿制教育對留守兒童並不是最合適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幼兒園學生的心理問題,比非寄宿制學校學生要嚴重得多,這和年齡幼小的孩子不適應集體生活,以及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簡陋、師資匱乏有關。但是,如果不上寄宿制學校,這些孩子就可能無法得到有效監護。
這折射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兩大難點,一是無法做到讓留守兒童跟隨外出打工的父母進城一起生活、學習;二是無法讓外出打工的父母(至少一方)回家和孩子一起生活,監護孩子。而這正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向:創造條件讓隨遷子女到城市平等地求學、生活,以及創造條件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精準關愛、保護留守兒童,需要分析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制訂針對每個留守兒童的個性化幫扶方案。比如,有的兒童因無法在城市入學而留守,那就需要解決他們的城市入學問題;有的留守兒童由父母委託給親戚、朋友照看,這就要落實委託監護制度;也有兒童被留守是因為父母不履行監護責任,這就需要教育父母履行責任,堅決取消不合格父母的監護資格。(熊丙奇)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