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聚焦“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五大看點

2016年08月15日 13:05:2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 余曉潔 楊維漢 榮啟涵)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後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

  新華社記者採訪全程參與規劃編制的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權威解讀規劃5大看點。

  看點1——大科技:從科技規劃到科技創新規劃

  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本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李萌:“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規劃提出了12項指標,包括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這是衡量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標。

  規劃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從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系統佈局高水準創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領的創新增長極、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路、建立現代創新治理結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六個方面,提出建設高效協同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

  許倞:規劃最顯著的特徵,是關注點不僅僅為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更加關乎國民經濟主戰場,關乎面向科技前沿,關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過去科技規劃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規劃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還談到雙創,談到如何支援發展各類風投、仲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特別注重在新常態下發展新經濟,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産業。

  看點2——高起點:從立足眼前到兼顧當前長遠

  規劃作了六項總體部署。前兩項要求圍繞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佈局;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李萌:我們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思想,力爭做一個高起點的規劃。在深入實施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個科技創新重大科技項目;圍繞現代農業等十大領域構建現代産業技術體系;圍繞生態環保等五大領域構建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圍繞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

  劉德培:規劃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研究。國家對顛覆性技術要有預判、預警和預置,以此保證在未來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擁有競爭力。

  許倞: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從長期跟蹤進入領跑、並跑、跟跑“三跑並行”新階段。因此,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領性,更加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産業變革的影響。比如重大項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等超前技術。

  看點3——全鏈條:從“象牙塔”到創新全鏈條

  規劃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李萌: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裏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它強調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項目、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作為重點任務。從上游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到中游的技術創新,再到下游的技術推廣和産業化,進行全鏈條設計。

  呂薇:創新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科研只是創新鏈條的一個環節。本次規劃從創新全鏈條出發,體現了整體性協調性,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

  看點4——新空間:從局部示範到多層次推進

  規劃指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準。

  呂薇:規劃亮點之一是突出區域創新。中國各個地區發展階段、創新要素的分佈和創新能力相差較大,不可能齊步走。

  規劃提出拓展創新發展的新空間,強調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和促進區域創新協調發展。這是一個分四個層次的系統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次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三是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第四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點。

  看點5——寬格局: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世界

  規劃要求,全方位融入和佈局全球創新網路,深入參與全球創新治理。

  李萌: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説明創新自信增強了。中國很多創新型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産業分工和經濟格局。

  薛瀾: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創新體系都不能閉門造車。只有開放,才有促進創新資源的全方位流動和有效配置。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走進去和引進來,對豐富創新生態起了重要作用。未來,中國將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吸引海外資源,探索試行技術移民;更多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體中發揮應有作用。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