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再做低頭族”,教授的呼籲幾人能懂
有“病”的自然不是手機,而是使用手機的“人”。幼兒最需要語言交流,這種“語言”不僅是説話刺激,還有肢體語言的愛撫,否則,孩子的安全感就難以建立。
19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錢幼瓊再次向媒體求助,希望廣大家長別再做低頭族,多些交流陪伴,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而她,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總是痛心疾首。
因為父母過度癡迷手機,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障礙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從錢教授的出診數據來看,2013年,她平均每週遇上三四個這類病例;到了今年,她幾乎每接待50位病患中,就有三四個這類病例。而50位病患,僅是她一日問診的數量。
低頭族,手機病,這是社交媒體時代的老話題。我們知道沉迷手機不正確,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它的負效應早已瀰漫到了下一代身上。更沒想到的是,它竟然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不能説現在的年輕父母對孩子不盡心。他們會為孩子選擇最好的紙尿褲、最漂亮的衣服,也會為選擇什麼玩具才能更好地開發孩子智力而糾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憂心要不要讓孩子上各類早教……年輕的父母們非常自信地以現代化的育兒理念養育孩子,只是他們忽略了,現代化的電子器物,遠遠沒有人的交流與情感珍貴。
有過育兒經驗的父母們大體知道,幼兒最需要語言交流,這種“語言”不僅是説話刺激,還有肢體語言的愛撫,否則,孩子的安全感就難以建立。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時過分癡迷手機,孩子自然也會從物化的東西中尋找寄託和安全感。要知道,幼兒與這個世界建立的聯繫,幾乎都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幼兒的成長中,如果缺乏和父母的交流刺激,其成長將受到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年齡越小,受到的傷害往往越大,而這種傷害又是無法彌補的。
年邁的老教授發出呼籲讓父母不要再“低頭”,不知道這有沒有讓某些父母感到一絲難堪?口口聲聲的愛,卻無法轉化成切切實實的陪伴交流。把這一切歸咎於手機當然不對——通訊工具産生之初是為了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而現在,卻將人們放進了一個個盒子裏,有“病”的自然不是手機,而是使用手機的“人”。
去年,有一則“爆款”文章刷屏了朋友圈,一位攝影師發了一組照片,他P掉了人們手中的手機。照片裏的人們看起來都孤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親密的人之間疏遠,人人都在關注那個虛幻的、離自己很遠的世界。尤其是照片裏那些享受童年生活的孩子,他們和爸爸媽媽坐在一起,卻沒有言語交流,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還會不會想起自己兒時和父母獨處的某個下午?他們的童年,也寄託在了那一小塊兒手機螢幕上。
拯救“低頭族”,這樣的呼籲早已是老生常談。只是,不知道這一次,低頭族父母們會不會有所警醒?如果真愛孩子,就從下班後“少玩手機”開始吧。這樣簡單的道理,真的無需多講。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