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習近平同志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這一判斷已成為我們認清形勢、迎接挑戰、推動發展的定盤星。隨著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發展,新常態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對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準確理解和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自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科學認識新常態下的速度變化,努力做好經濟改革和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常態下的中高速有利於向更高發展水準躍升
中國6.9%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領跑世界主要經濟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在發達國家中,英美復蘇相對強勁,但經濟增長基礎並不牢固;歐元區和日本的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生産率和經濟增長表現均不盡如人意。在新興經濟體中,巴西和俄羅斯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經濟嚴重下滑,呈現滯脹特徵;印度開始享受人口紅利,增長率逐漸高企。可見,在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長週期影響下,世界經濟整體表現出一種“新平庸”,但不同國家面臨的制約因素各異,呈現“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當前,中國經濟增速與前幾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同於世界經濟“新平庸”,不僅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的特徵,而且經濟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較高增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5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1%,美國經濟增長率為2.5%,歐元區為1.5%,日本為0.6%。顯而易見,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向更高發展水準躍升的必經階段。從長期看,一個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呈現出一定規律性,即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提高,助推經濟較快增長的“低垂的果子”會逐漸減少,經濟發展在更高階段上只能取得相對較低的增長速度。從世界上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增速對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規律。按照2005年美元價格,2014年世界銀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低於1035美元)GDP平均增長率達到6.3%,中等偏下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間)為5.7%,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間)為4.6%,而高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高於12000美元)僅為1.7%。這組數據至少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出現變化,説明中國已進入從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通道;二是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3%,明顯高出與我國同等發展階段國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與低收入國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較高。所以,我們自己不必在速度問題上過分焦慮,國際社會也沒有指責中國增速不夠高的理由。
新常態下的中高速有利於推動生産力水準整體躍升、實現各項既定目標。中高增長速度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供了前提,也為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舉措奠定了基礎。粗放型發展方式受到資源環境制約已難以為繼,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經濟增速太高,就難以遏制各方面大幹快上的衝動,經濟體系和生態系統都將付出沉重代價;如果增速太低,則會影響就業,妨礙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所以,應用積極心態看待新常態下的速度變化,採取積極行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中國經濟始終沿著增速合理、動力強勁、結構優化的軌道前行。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