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警惕網際網路上“受騙的快感”

2016年01月13日 11:1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同樣是行銷,甚至是同一位采編人員,只要把內容放到了新媒體平臺上,似乎就沒有那麼多的道德約束了。常被用來自我安慰的邏輯:大家都這麼做,我為什麼不能?

  網際網路上最大的中文社區百度貼吧,正迎來最新一波聲勢浩大的討伐。網友發現,很多病種類貼吧被出售,有的被“野雞醫院”承包,有的被“廣告平臺”承包,還有專家承包、組團承包、網站承包等。百度公司的反饋也很迅速——1月12日,百度宣佈:百度貼吧所有病種類吧全面停止商業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

  應該承認,百度的公關工作做得很高效,它既沒有否定自己犯下的錯誤,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出彌補措施。與一些公關意識不強的企業出現問題後死不承認相比,百度的公關甚至起到了“把壞事做成好事”的效果。然而,儘管百度“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網際網路産品被過度商業化之後,公共利益受損害的事實,卻不能輕易放過。

  網際網路上的商業傳播,早就是無孔不入。前不久,筆者就在微信上讀到一篇對某熱播電視劇的影評,文章洋洋灑灑數千字,分析有理有據,文辭表達優美,並展開了一番合理想像。最後一段,作者筆鋒一轉,向讀者推銷某樓盤,才讓人恍然大悟:上面幾千字都是為這則房地産廣告所做的鋪墊。奇怪的是,明知受騙上當,不少人還願意轉發這樣的廣告,因為它的大部分內容的確寫得好,讓人産生“受騙的快感”。

  不管是運營者、作者還是讀者,不少人好像默許了這樣的商業傳播。不錯,網際網路與商業文明密不可分,在網際網路上談錢並不可恥。在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對商業傳播與內容傳播混為一談,尚且有一種恥感。但是,同樣是行銷,甚至是同一位采編人員,只要把內容放到了新媒體平臺上,似乎就沒有那麼多的道德約束了。常被用來自我安慰的邏輯:大家都這麼做,我為什麼不能?

  像百度這樣大體量的網際網路公司,無疑是可以代表“大家”的。自百度發家以來,類似貼吧這樣的風波,不是第一次,如之前的競價排名問題。因為病種類貼吧關係到人的健康,而且其商業合作的對象實在是不入流,這才有人意識到百度觸碰了道德底線。還沒有被揭發的不道德的網際網路商業傳播更多,還在悄悄吃著“大家”這口飯。

  從新聞史的角度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業報刊興盛之初,也經歷過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糾葛不清的過程。19世紀末,美國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策通過“黃色新聞”來競爭市場份額,至今是新聞教科書上的經典案例。後來,堅決抵制“黃色新聞”的媒體被公眾認可,現代新聞業諸如客觀、公正、真實等基本原則才逐步確立起來。可以説,當一件新興事物出現以後,儘管配套規則的制定有滯後性,但只有在規則確立以後,相關産業和技術才能取得長足發展。

  從過去簡單地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到現在網際網路上形式多樣的行銷方式,商業傳播是網際網路發展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借助網際網路,它已經從過去新聞媒體的附庸,變成了獨立的傳播主體。與傳統媒體日益衰微相反的是,一些企業卻在積極地參與內容運營。它們開發內容産品的目的,並非是為了公共利益,而是為了商業傳播。讀了一大篇影評,最後才發現是一則廣告,就是企業參與內容運營的結果。

  網際網路商業傳播的迷惑性越來越強,大有重新定義媒體業的勢頭。很難判斷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從積極的角度看,這種現象的確推動了商業文明的進步,促進了相關産業的發展;但是,它又干擾了人的價值判斷力,有時還製造一點“受騙的快感”,進而間接損害公共利益。在擁抱網際網路文明的同時,人們實在有必要思考一下:公共利益如何不受到這種商業侵擾。 (王鐘的)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