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有一種擺拍叫炮製新聞

2016年01月12日 10:10: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9日,一段發生在北京地鐵6號線,名為“北京男子地鐵與人對罵:是不是賣早點的?別來北京!”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且有多家媒體對這段視頻進行了轉發。隨後,這段視頻中出現的“北京人”、“外地人”相互爭吵的細節在網上引發熱議,部分細心的網友發現這個視頻疑點頗多,疑似擺拍。

  儘管擺拍尚需坐實,但勾連相關細節可確信,這是一次有策劃、有編劇、有導演也有演員的新聞事件。根據記者調查可知,這段刻意“挑事”的視頻,無論發佈渠道還是流佈軌跡,也有明顯的操弄嫌疑。

  擺拍並無原罪,哪個俊男靚女照相時沒擺拍過?如果只是自娛自樂,不影響他人,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公共場合,擺拍都無可厚非,甚至是公民的一項權利。但是像這種擺拍,目的並不單純。其實,與其説是擺拍,不如説故意炮製新聞,因為它符合新聞事件的各個要素,參與人分工明確,具體操作時環環相扣,讓人防不勝防。

  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標誌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新聞發佈者,無疑對傳媒的道德倫理是極大的挑戰。近些年,網路謠言滿天飛,背後都有利益驅動下策劃的痕跡。即便是一些有關救助的微博微信,也不乏精心導演的“行為秀”,以迎合社會對“奇特”的關注心理。關注度是判斷自媒體影響力的唯一標準,這也導致社會所擔心、所關注的敏感問題,更容易成為獲得關注度的內容,也使得一些精心策劃、導演的“假新聞”得以滋生。

  一般來説,這種人為製造的事件有三個特點。其一,專以挑逗乃至挑釁社會情緒為能事。比如有炫富的,有罵窮人的,這次是挑撥北京人與外地人的矛盾。每一次人為製造的事端,基本上都背離常識,突破大眾的心理接受度,甚至讓大眾情緒一點就爆。

  其二,由事升級為事件。正因為議題設置“高明”,蒙在鼓裏的圍觀者最容易被牽著鼻子走,義憤填膺,難以抑制。無論是唾罵還是剖析,抑或質疑,都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角色,於是這起不起眼的事變成了事件,最終變成了熱點事件,甚至高溫持續多日而不衰。

  其三,産生效果,從中漁利。那些人之所以炮製熱點事件,絕非無聊,而是渴望有利可圖。他們要麼是商業行銷,通過炒作來提高視頻點擊量等等,總之,無利不起早,目的是牟利。公眾越關注,他們越開心;公眾罵得越厲害,他們也許越是偷著樂。

  中國社科院曾發佈《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社會信任度已達到警戒線,總體社會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準。究其因,這些人為製造的熱點事件,就扮演了極其惡劣的角色。一再炮製假事件,蒙蔽不明真相的公眾,也讓人們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低。更可怕的是,加重了人們對富人、對北京人乃至對社會的仇恨,惡果委實不容小覷。

  正因如此,對此類事件一定保持警惕,多問為什麼,多節制轉發的衝動,多按捺憤怒的情緒。如果一看到離奇的熱點事件,便不假思索地發言、表態或站隊,就是一種冒險。理性一點,從容一點,才不會陷入被動,被宵小之徒利用。當然,更重要的是,應該依法處理那些造假者,他們使人心混亂,污染了社會生態,必須付出法律代價。另外,還應加強社會輿論監督,並加以政策和法規的引導,提高政府對於虛假、低俗炒作和網路資訊的技術制約與實質監控。尤其是對那些惡劣的炒作行為應該進行相應的懲罰,應給予相關網站及當事人相應的處罰,使之承擔違法成本。(秦川)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