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臨近,隨之而來的是漫天飛舞的月餅券。靠“黃牛”搭橋,一些月餅券最終又低價回到生産商手中。月餅廠家印“紙”賣錢,月餅券成了一種“虛擬經濟”,它的流通過程成了一條灰色的利益鏈。(9月18日《北京晨報》)
這是一個奇怪的迴圈:生産廠家製作——用戶採購送禮——中間商倒賣——生産廠家回收。月餅券轉了一圈之後,月餅未見一個,又從起點回到原點。而從廠家、黃牛黨到流通者,各獲其利皆大歡喜。
那麼,其間誰是受損者呢?是購買者。月餅的消費群體,特別是高價月餅消費者有固定的群體。一般來説,基本上契合了“買的不吃,吃的不買”的人情消費原理。月餅更多是作為一種價值符號,成為禮來禮往的工具,從本質上講,它已經不具有食品本身的意義,而成為一種交換工具,並在這個交換中實現價格到價值的轉變。近年月餅券的倒賣行為越來越嚴重,其背後的人情消費推力不可小視。
這種情況跟天價茅臺、天價茶葉如出一轍,其間不乏權力尋租下的腐敗。相比較而言,送實物太麻煩,處理起來有難度;而送現金風險又太大,一般也難以“師出有名”。但月餅券卻不同,一方面可以儘快套現,免去實物兌換的麻煩;另一方面,在人情往來的掩蓋下,送月餅券更具有隱蔽性。
月餅券倒賣是一種市場行為,更是一種社會現象。與之類似的是禮品回收,每逢節假日過後,回收禮品的商販生意紅火。正是送禮的不正之風,催生了一條又一條灰色産業鏈的興旺。
經濟規律的背後其實是一個法律問題。如果不遏制氾濫成災的送禮之風,那麼倒賣和回收行為就難以絕跡。如同對於奢侈品的消費一樣,禁喝了天價酒,馬上就會有天價煙、天價茶的産生。這其間,固然有不理性的人情消費,更重要的是節日腐敗現象值得警惕。(堂吉偉德)
[責任編輯:扶海濤]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