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主要經濟體都在進行深度結構調整

時間:2012-12-27 09: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全球經濟和研究主管保羅希爾德近日接受新華社書面專訪時表示,美國、歐洲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都在經歷深度結構調整。每個國家或地區需著重在宏觀和結構性政策方面構建強勁的國內基本面;制度層面應支援增長和市場良好運作;政策應有助於本經濟體融入全球經濟。

  他指出,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應解決其自身挑戰:歐元區需完善其經濟和貨幣聯盟的架構體系;美國需解決長期財政可持續問題;中國需把重新平衡其經濟作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核心。他強調,各主要經濟體應明白它們都是良好運作、有效監管和以市場為導向的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貢獻者和受益者,需避免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

  回顧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希爾德簡要概述為“歐元區修補架構體系”、“美國財政懸崖”和“中國軟著陸”三個關鍵詞。他説,2012年歐元區領導人已從臨時的“危機管理”過渡至戰略性思考,就是轉變為“真正的經濟和貨幣聯盟”。美國方面,由於美國決策者迄今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美國經濟在2013年年初面臨很大的稅收不確定性。而中國經濟則在近期實現“軟著陸”。

  展望2013年,希爾德認為世界經濟主要有四大焦點。一是歐元區危機將如何演變。二是美國決策者能否避免“財政懸崖”,以及能否就旨在令財政回歸長期可持續路徑的可靠計劃達成一致。三是中國新領導層的政策方向,尤其是在重新平衡中國經濟方面,如何更加依賴消費而非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四是日本迎來新一屆政府後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變化。

  對於美國的“財政懸崖”問題,希爾德説:“美國經濟復蘇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家庭降低債務水準的進展、樓市的復蘇、積極的貨幣政策、國內能源供應情況等,但其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政治僵局導致財政剎車剎得過猛過快,以及決策者無法就長期財政整固路線達成一致並付諸實施。”

  希爾德還指出,如果世界經濟面臨下一次危機,最主要的風險可能還是來自歐元區。希爾德説,2012年歐元區決策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應對危機,如6月歐洲理事會宣佈一項十年計劃以“修復歐元”,7月底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發出強烈信號表示歐洲央行不會允許歐元區破裂,9月歐洲央行公佈“直接貨幣交易計劃”的細節。這些政策暫時阻止了危機進一步惡化,但歐元區的問題和挑戰依舊存在。決策者需在2012年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更加積極進取,而不能自滿,否則可能引發市場失望情緒和又一輪市場動蕩。此外,歐元區國家的選舉情況也很重要,歐元區決策者實施所制定計劃的能力取決於持續的選民支援。

  但他也説,歐元區解散不是其基本情景假設。他還認為,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再次發生類似2008至2009年那樣大危機的可能性很低,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前幾年累積的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失衡問題已在此後的四年內得到大幅糾正,資産負債表也進行了重大調整,金融系統監管者變得更加警惕。

  他説,在各國刺激性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支援下,自2009年年中以來全球經濟一直保持增長。中國通過刺激國內需求,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降低本國經常項目順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希爾德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他表示,這一預期考慮了政府經濟政策的支援、全球其他地區持續的經濟擴張、中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以及中國經濟增速和政策管理的歷史記錄。他提示,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仍是投資佔國內生産總值(G D P)的比重很高,消費佔比相對較低。

  希爾德建議,鋻於中國經濟的龐大體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決策者需小心謹慎,可採取令投資增速略低於G D P增長率、家庭消費增速顯著高於G D P增長率的政策,逐步降低投資佔G D P的比重和提升消費佔G D P的比重。

  希爾德認為,量化寬鬆對美國經濟起到積極效果。這是因為美聯儲能夠改變私人部門持有的整體金融資産組合的構成,使其變得更具流動性,或期限更短、風險更低。這就是所謂的“資産組合再平衡效應”。鋻於美國經濟依舊低迷,復蘇不穩且面臨阻力,通脹率低於目標水準,同時通脹預期得到很好控制,美聯儲激進的量化寬鬆政策是當下適當的政策選擇。(記者 謝鵬)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