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結構調整核心是提升價值鏈

時間:2012-12-25 09:3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十八大報告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對此,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認為,産業結構調整是經濟轉型的關鍵,經濟轉型一定要解決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從低成本競爭向以品質、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轉變,從依靠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關鍵是以科技創新支撐價值鏈提升。

  《經濟參考報》:您如何看待實施創新驅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王一鳴:當今世界,誰掌握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誰就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為了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都在加大研發投入,發展資訊、生物、數字製造、綠色能源等高端技術領域。從國際上看,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新突破,技術融合形成新態勢,産業發展呈現新形態,生産方式、分工體系和市場結構發生新變化,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的條件正在加速形成。通常來説,技術革命是不可預測的,但是從國際産業發展態勢看,確實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

  首先是製造服務化。國際著名的製造巨頭如西門子和通用等,越來越從提供成套設備轉向提供最終解決方案,雖然其後臺還是製造業,但前臺主要是提供各種服務。研發、設計、標準、行銷網路、供應鏈管理等生産性服務越來越成為價值鏈增值的主體;在生産要素投入中,人力資本、研發資本越來越取代勞動力、資源這些傳統要素,成為最主要的生産要素。

  其次是生産智慧化。新一代資訊技術發展並廣為滲透,使得網際網路(包括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3D列印技術等成為生産過程的重要支撐環節,形成了智慧靈巧的高效生産方式。大規模的定製成為一種可能,個性化的消費將更加大眾化。

  再者是全球生産網路化。跨國公司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的要素密集程度,配置生産環節,把不同價值鏈區段配置到成本相對最低的區位,通過全球網路進行系統整合,構建全球化的生産網路和服務體系,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以iPhone、iPad為例,這些産品製造環節並不在美國,但是人們都知道它們是美國産品。

  産業變革的新動向,對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提出更加緊迫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講,未來的國際競爭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競爭。中國要取得競爭的主動權,關鍵要形成更有競爭力、更富有活力的經濟發展方式。

  去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連續7個季度放緩,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原有的依靠資源和要素大規模投入的增長方式,動力已經減弱,迫切要求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從産業發展角度看,經濟轉型一定要解決怎樣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從低成本競爭向以品質、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轉變,從依靠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問題。

  經濟轉型往往是逼出來的。現在已到了這個階段,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低端技術領域,由於低成本優勢減弱,難以與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競爭;在中高端技術領域,受研發能力和人力資本條件制約,又難以與發達國家抗衡,呈現出“後有追兵、前有圍堵”的態勢。

  國內情況也在發生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快,儲蓄率也將趨於下降,加之資源環境硬約束持續強化,經濟轉型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必須加快技術進步和創新步伐,著力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過去一個時期,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主要依靠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的跨部門轉移,現在必須更多依靠技術創新、體制創新,這是經濟轉型的核心問題。

  我國經濟轉型的條件也在逐步具備。去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5400美元,東部沿海省份有的已經超過1萬美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資本。我國高校每年可提供600多萬畢業生,這都是巨大的人力資本積累。同時,我國也涌現了一批華為、中興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我國的開放度也在提高,利用和配置國際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是推進經濟轉型的有利條件。産業結構調整是經濟轉型的關鍵,新時期的結構調整已經不是産業間比例關係的調整,核心是提升價值鏈,關鍵是科技創新支撐價值鏈提升。

  《經濟參考報》:您認為真正實現創新驅動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王一鳴:首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創新驅動最重要的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我國大多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沒有研發活動,多年來形成的代工和加工貿易模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研發能力提升。即便有研發活動的企業,與跨國公司工廠化研發模式相比,研發規模和研發平臺也偏小。

  其次,技術轉移和轉化率較低。我國的技術研發大部分在科研院所,一部分在高等院校,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把研發成果轉移到企業?大部分研發成果最終無法轉化成商品,原因在於研發不是由企業完成的,研發成果沒有商業化産業化。所以,必須在體制機制上解決如何提高技術轉移和轉化率的問題。

  第三,政策落實還不夠到位。比如研發投入加計抵扣所得稅沒有完全落實到位。體制機制也還不夠健全,包括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企業研發缺乏足夠的動力。

  《經濟參考報》:您認為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和調整?

  王一鳴: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個人體會,今後一個時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第一,推進企業主導、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企業主導産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鼓勵科技要素向企業流動,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平臺,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扶持力度。只有從傳統製造走向以研發為基礎的製造,中國企業才能從根本上掌握産業話語權。

  第二,把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結合起來。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一定要與創新、研發有機結合起來,要掌握核心技術。

  第三,強化創新驅動的教育和人才基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對深化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制度改革提出緊迫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怎樣把大眾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大學如何能夠為産業轉型升級源源不斷培養一流人才,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四,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如果沒有對智慧財産權的嚴格保護,就沒有人願意去創新,因此要把國家已經制訂的智慧財産權戰略和規劃落到實處。

  第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如何解決科技與經濟結合、整合科技與經濟資源、創新成果轉移、完善資本市場等問題,關鍵還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只有推進改革,才能形成創新生態,才能形成有利於發揮創新精神的體制環境。

  當前的形勢為深化改革提供了時間窗口,要緊緊抓住有利時機,下決心推進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更大程度更大範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通過競爭增強企業的創新壓力和動力。最重要的是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和創新潛能充分釋放出來。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