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社會和媒體上出現一股風,説由於經常敲拼音出漢字,中國人書寫漢字的能力下降了,普遍“提筆忘字”,於是,為扭轉這種頹勢,電視臺就開始辦漢字聽寫類節目。
一開始的“漢字英雄”節目,意在“在這個提筆忘字的時代,幫您找回失落在鍵盤裏的漢字”,而考題範圍大多數是比較常用但不好讀或不好寫的字詞或成語。這個節目很受歡迎,可圈可點,有益無害。待到舉辦“漢字聽寫大賽”,一開始寫“光緒”、“甲胄”、“梧桐”和“癩蛤蟆”,我覺得還行;接下來比賽寫“烏桕”、“蹴鞠”、“顓頊”和“滹沱河”,還能忍受;等到比賽寫“踆烏”、“貔貅”、“裂璺”的時候,我就忍無可忍了,不由得喊道:“這是要幹什麼?”“要把青少年往什麼路上引?”“是要讓中國的文字改革繼續前進,還是向後倒退?”
我是個中文系出身又爬了25年格子的老學者,在使用電腦敲拼音輸入漢字15年之後,也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了。可是,再一想,在已經過去的2013年,寫文章、寫信、寫部落格和發短信都是敲拼音出漢字,我究竟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提筆寫過漢字呢?能記得起來的就是每個星期要到超市採購一次;出發之前,先要在一張卡片上寫好要買的東西。“生抽醬油”、“鎮江香醋”之類,我當然寫得上來,可是還要買“醪糟”、“雪裏蕻”之類就遇到麻煩了。不要緊,寫我敲慣了的拉丁字母!於是我就寫成“Lao糟”、“雪裏hong”,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再一想,3500年前,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商人不就是為記賬方便發明瞭只寫輔音的字母文字嗎?過了3500年,現在中國人老老少少整天在電腦和手機上敲拉丁字母輸入漢字,甚至只敲輔音字母就出漢字,這是多大的進步呀!結果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而且肯定會越來越普遍,但那有什麼了不得的呢?因為,這就叫必然的發展趨勢。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為什麼還要逼孩子們退回去書寫那些早已僵死的漢字呢?為什麼我們要逆勢把漢字往回拉,不順勢把漢字往前推呢?在電腦成為主要書寫工具的時代,用普通話把字音讀準是關鍵,只要讀音對頭,電腦不到一秒鐘就寫出來了,還用一筆一畫地寫嗎?
最近電腦上寫文章,輸入下面這3個詞,我就遇到了麻煩:“踽踽獨行”我敲“yuyuduxing”出不來,“兄弟鬩墻”我敲“xiongdiniqiang”出不來,“頡頏”我敲“jihang”出不來。無奈之下,只好翻《現代漢語詞典》一個一個查,結果大吃一驚,原來我多年以來對這3個詞一直是“秀才念半拉字”,全讀錯了。“踽”不念“yu”而念“ju”, “鬩”不念“ni”而念“xi”, “頡”不念“ji”而念“xie”。於是我改換拼音,相應的詞語就立刻蹦出來了。
受這件事啟發,我建議電視臺考慮,今後可以舉辦“漢字拼音大賽”或“漢字拼音英雄”節目。這樣的節目同他們舉辦過的“漢字聽寫大賽”和“漢字英雄”正相反:原來的節目是考官給出讀音,要參賽者寫出漢字;今後的節目應當改成考官給出漢字,要參賽者讀音並用拼音字母注音。考題的範圍應當是現在還在用,還有生命力,可是讀音拼寫容易錯,在電腦上輸入會遇到麻煩的字詞。
可喜的是,2013年6月3日國務院公佈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歷時10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規定今後漢字使用應以該表為準。《通用規範漢字表》共收漢字8105個,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常用字,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度僅次於一級字。一、二級字表主要滿足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資訊處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資訊化時代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這是推進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步驟,是推動漢字朝前走的有益舉措。接下來,倘若能繼續前進就更好了。因為,語言學家周有光早就“在比較多種現代漢字的使用頻率之後,提出‘漢字效用遞減率’:最高額1000字的覆蓋率是90%,每增加1400字只提高覆蓋率大約1/10。這個規律給減少漢字的字量研究提供了一項統計依據”。顯然,一個聰明的做法就是,下一步規定小學1~3年級學生必須學會1000個最常用漢字,4~6年級達到1500個漢字,初中3年增加次常用漢字1000個,高中3年再增加1000個,達到掌握3500個“一級字表常用字”。其餘二級字表和三級字表收入的漢字不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隨意隨緣,儘量掌握,知道意思,能正確讀音和用拼音正確注音就行,因為能正確注音就表明在電腦上能正確書寫;至於手寫,必要時可以用字母拼寫代替。這將大大減輕青少年學習和書寫漢字的負擔,推動漢字繼續朝“採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方向繼續前進。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