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繁華地段的電影院,每半個小時一場;場次再早,也有排起長龍的觀眾,全是十幾歲的孩子……這是《小時代》製造的空前景觀。事實上,這部于6月27日上映的影片在上映當日就刷新了國內電影市場多項紀錄——排片率超過45%,超過《鋼鐵俠3》創下國內影市排映新紀錄;觀影人次220萬,超過《西遊降魔篇》創下國産片首日觀影人次新紀錄;首日票房7300萬元(含首映場),超過《碟中諜4》創下國內電影市場2D影片首日票房新紀錄。
與炫目數字並行的,是影片品質引發的口水戰。不管是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誇《小時代》的人和罵《小時代》的人形成了兩大陣營:有人認為這部影片讓年輕人真正感受到了青春;有人抨擊電影內容空洞無物,透過紙醉金迷的場景宣揚了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再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誇《小時代》的人,大多是20歲上下的年輕觀眾,他們也是這部影片的目標人群;而那些罵《小時代》的人,則大多是電影行業裏的從業者和影評人,他們年紀大、資歷老。
儘管褒貶不一,這部影片已然成了典型的話題電影、現象電影。説它重要,並不是因為藝術品質有多高,而在於電影産業改革10餘年來,第一次有一部電影能成功地讓這麼多十幾歲的孩子成群結隊地走進電影院,並且在觀影過程中無比投入和陶醉,以至於對於年長一些的觀眾來説,孩子們在影院裏的笑聲和淚水遠比電影本身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當然,僅就影片而言,《小時代》在內容設計和創作手法上存在不足甚至硬傷。但不可否認,這部電影所引發的深水炸彈般的爆發力,噴薄出另外一個現實:我們的電影創作讓青少年“饑餓”了太久。當快速膨脹的中國電影,不斷把賭注投向武俠、諜戰等跟風之作時,是否遺忘了某些角落?國外的青少年通過《舞出我人生》等電影揮灑激情,我們的孩子們對於青春電影的渴求又由誰來滿足呢?
在《小時代》上映前夕,影片發行方樂視影業總裁張昭曾説過:“《小時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將在中國開闢一個以青少年觀眾為主體的新的電影市場。”其實,張昭所説的這個市場一直存在,只是我們過去對它漠視了太久,以至於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將《小時代》的目標觀眾稱為“腦殘粉”。電影行業裏有一句老話,不尊重觀眾就是不尊重自己。要知道,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曾經被我們命名為“腦殘粉”的觀眾必然會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要消費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選擇也將決定中國電影産業的未來。
今天的中國電影為孩子們做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就是《小時代》的大意義。
[責任編輯:扶海濤]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