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23日刊載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文章,分析柯文哲與連勝文在臺北市的選情。文章分析柯文哲高支援度的四個原因,同時也分析“臺獨黨綱”對與臺北選戰的影響,文章直言,柯的贏與輸,都將提供民進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一些思考。
全文摘編如下:
經過兩次的民調比對,民進黨終於同意支援不願意加入民進黨的臺大醫師柯文哲參選臺北市長,讓原先含著“金湯匙”出身的連戰大兒子連勝文的選情變得緊繃起來,也就是國民黨臺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將首次面臨“苦戰”的局面。
臺北市長的選情向來是藍大綠小,所以國民黨的候選人只要躺著選,大概都可以選得上,除了1994年因為藍營分裂,在新黨的趙少康和國民黨提名的黃大洲分裂選票,讓陳水扁有機會當選一次臺北市長之外,民進黨的候選人從來就沒有當選過。
而今年臺大醫師柯文哲跳出來競選,由於他的聲望一直超越藍綠各個參選人,他的政治取向又偏綠,民進黨雖然有意讓賢,但是綠營人士出現一些要求提名具有民進黨籍身份的自己人,所以一直等到6月18日在經過兩次的民調比對之下,民進黨才同意支援聲望一直高高在上的柯文哲,使得反對者再怎麼吼叫,民進黨還是依照原先既定的程式,完成支援柯文哲的程式。
其實,不要説幾位元先有意參選臺北市長的民進黨員,在民調中並未超越連勝文,跟柯文哲比較起來,那就輸得更多,所以他們叫歸叫,也不可能影響大局。即使原先是民進黨員,但已經退黨多年的電視“名嘴”沈富雄,卻突然跳出來要跟他的臺大學弟柯文哲對打,恐怕也不可能影響柯文哲的選情。
那麼柯文哲為何會有相當高的支援度呢?這可以從幾個面向思考。
第一是,國民黨每次提名的人選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這讓年輕的一輩感到挫折與厭煩,尤其是現在臺北市的房價跟薪水已經不成比率,讓年輕的選民有相當高的相對剝奪感,大家當然要尋找一些新面孔,避免相對剝奪感繼續擴大,所以這是年輕人對“官二代”與“富二代”的反動。
第二是,無黨籍獲得民進黨支援的柯文哲,雖然沒有“帥哥型”的面孔,但是以他是臺大醫師的身份參選,這就可以抵銷他不是帥哥型的面孔。如果再拿柯文哲和連勝文的外型相比,這一點連勝文的外型一直不受到年輕人的偏好,所以柯文哲在這方面才會多得幾分。
第三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在“臉書”、“Line”等網路媒體的影響下,他們對政治黨派鬥爭,已經感到很厭煩,所以新一代選民,他們對自己的想法相當豐富,所以不會再受到以往藍綠劃分的政治界線所影響,這才是去年“送仲丘”,以及今年“太陽花學運”,年輕一代才能有自主性的掀起大規模的抗爭與遊行。
第四是,過去6年馬當局在兩岸政策上走得相當快,讓學生、商家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陸生與陸客,這對很多沒機會去大陸的青年學子,有更多接觸陸生與陸客的機會,每個臺灣學生在過去幾年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他們更會發出大陸是使用什麼魔咒,會讓大陸發展那麼快,這是許多學生共同的讚嘆。
所以,臺灣經濟的沉淪和大陸經濟的崛起,這是最好做比較的地方。臺北市雖然不管“全國性”的兩岸議題,但應該是接觸大陸官員、陸客、陸生最多的地方。所以臺北市長應該有更寬闊的視野來處理兩岸的議題。柯文哲一直不肯加入民進黨,也許正是他覺得擔任臺北市長,應該有更寬廣的手法去處理兩岸的問題,而不會受到民進黨“臺獨黨綱”的影響。
所以,民進黨的“臺獨黨綱”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這是民進黨應該深思的地方。如果柯文哲贏了,那代表民進黨的“臺獨黨綱”是影響民進黨不能獲取選票的原因。反之,如果是連勝文贏了,那就很明顯的是不管民進黨黨員,或是非黨籍成員代表民進黨參選,選民還是無法放心跟廣義的“臺獨”有關人士參選。
因此,柯文哲出馬競選也是對民共關係測水溫的作用,柯的贏與輸,都將提供民進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一些思考。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