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核安可以控制 電價不能控制

2013年03月05日 09: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昨日發表社論對核安提出質疑,今日發表社論文章論核能的效益,以對照比較正反雙方的觀點。 

  全文摘編如下:

  核電的安全顧慮使人憂心,但核電的低電價卻無可異議。核安是相對的,因此即使有核安顧慮,仍有國家和地區主張在維持核安下使用核電;電價卻是絕對的,這也是之所以在比較風險及利益下,在眾多地區,支援核電超過廢核非核者。也就是説,核安可以控制,但電價不能控制。 

  江“內閣”要求臺電仔細計算若停建核四可能的電價波動,數值試算當然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恐怕不易衡量電價上漲後對社會心理及經濟活動的影響。 

  其實,如果可能的話,可以試行一年的“無核電電價”,也許始能知道社會的接受度與承受力究竟如何。 

  日本這兩年的動蕩是眼前的例子。福島核災後54座核電廠全關的短暫期間,雖然政府極力壓低電力需求,但工業用電電價仍上漲20%多,家庭用電漲15%,在全球蒐購天然氣斥資達1兆台幣之巨,因而造成了30餘年來首見的貿易赤字。去年,日本核電廠全數暫停運轉,夏季尖峰電價大漲4倍,産業界被迫縮減生産規模;這正是日本宣佈重啟核電的關鍵考量。 

  簡單説,在沒有新的低廉能源替補情況下,關掉核電廠的影響絕不只是電價一項,將是全面性的,從民生日用到經濟發展。曾有人估算臺灣非核後電價可能會調漲一倍,且有停電的風險,這恐怕不是危言聳聽。 

  臺灣的電價無疑是國際上的低水準,但去年4月的調高電價,民眾的反彈即遠超出預期,這還是供電品質未受影響的狀況;設若在供電準備不足情況下,調漲電價、限電、停電接連發生,可能的影響將是經濟、政治及社會動蕩。 

  再者,産業結構還有相當比例的耗能工業,這是必須正視的事實;即便要淘汰這些産業,也必須循序漸進;何況,耗能産業從業人口多是經濟弱勢,改變産業結構的作為需更細緻。所謂“調整産業結構”,絕非如一般人想像之容易。

  臺灣的獨立電網,以及幾乎全無自産能源,電力環境相對艱困。雖然從1996年起推動電業自由化,但迄今電力的開源仍相當有限;尤其地球暖化帶動減碳風潮的考慮下,多數燃煤機組老化後改以燃氣電廠取代,這又觸及臺灣無自産能源、全球能源戰爭的限制。 

  臺灣電力結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基載電力不足,燃氣機組不斷增加,讓去年的天然氣採購較前年多出1/4,達423億元(新台幣),這幾乎已是全球搶氣的極限;如果驟然推動非核,要到哪買氣去填補近20%的核電?在能源自主性低的情況下,推動非核家園的籌碼相對不足。 

  另個問題,是風電、太陽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迄今進度有限,主要原因是發展場域潛力有限;加以用電主體在城市,多不具備再生能源發展條件,靠臺電的電網南電北輸、西電東送,電力的流失相當可觀,這也增加臺電電力結構調整的困難度。 

  當局目前以非核為目標,但不訂時間表,是因為臺灣電力環境的先天限制。在逐步推動減核的過程,增加電力系統的有效度,讓每度電帶來的效益極大化,相對也就降低電力需求,這正是非核準備的一環。 

  停建核四與否,不應只是反核或擁核而已;若等廢核非核走上了不歸路,臺灣的政治與經濟或許也走上一條不歸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