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灣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胡念祖的文章説,1962年蕾切爾 卡遜女士所著《寂靜的春天》喚起了全世界人們對環境風險的認識與意識。該書中許多章節今日讀來,卻令人有如此相似之感。今日臺灣所面對的問題,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歷,但美國政府似乎已忘記那些歷史教訓。
全文摘編如下:
從美國牛肉進口到禽流感疫情的揭露,處處顯露出臺當局相關機關欠缺公共政策之素養與政策敏感度。其實,今日臺灣所面對的問題,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歷,但美國政府似乎已忘記那些歷史教訓。
臺當局“農委會”在這些事件中充分表現出其根深蒂固但卻錯誤的政策取向。“農委會”一向以“照顧農漁民”為其“本業思維”,完全忘記了他是一個“管制機關”的角色與功能。“農委會”不是社福機關,他應該是一個創造優良産業環境、規範農漁民活動的機關。但在禽流感疫情出現後,“農委會”的直覺反應就是掩蓋事實資訊,“以免養雞業崩盤”。他忘記立即處置且公開疫情的結果,其實是減少打擊面及贏取社會與國際市場信任的最佳方式。
1962年蕾切爾 卡遜女士所著《寂靜的春天》揭露了美國政府(食品與藥物管理局)與DDT等持久性(有機)毒物製造業間的“官商”不當關係,並喚起了全世界人們對環境風險的認識與意識。該書中許多章節今日讀來,卻令人有如此相似之感。該書第11章《如影隨形的惡夢》中提到,“設定耐受標準就等於授與污染大眾食品的權利,使農民和加工業者的成本降低,但卻是處罰消費者”,美牛一案不就是如此嗎?該章中又提到,“有人要問:‘難道政府不能保護我們,讓這些事不致發生?’答案是:‘保護的範圍有限’”。
美國作為世界先進國家,為何連自己的牛都養不好?只是為了其牛只的換肉率較高、肉品的賣相較佳,就可容許在飼料中加入天然不該出現的東西給牛只吃?然後再以世界霸權的地位,將肉品進出口此種“低度政治議題”與國際經貿談判相聯結,逼迫臺灣、韓國、日本等其他地區或國家的民眾去承受一個原本不必承受的潛在風險?
卡遜女士在1962年即寫到,“人不是實驗動物”。人不應該用自己的身體與健康來驗證某一種人為添加物的長期安全與否。這就是“環境意識”,這就是“人權”,與科學、民粹無關,亦不應與國際地位強大與否掛鉤。(胡念祖,臺灣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