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大陸游客赴臺為何減少?關鍵在民意厭臺

2016年09月01日 08: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當局“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今年7月陸客赴臺人數較去年同期衰退15%,為歷年最大降幅。對此,“政務委員”張景森以“水龍頭不是我們關的”暗示陸方操縱觀光,蔡英文表示,大陸與臺灣都要思考旅遊的結構性問題,應增加自由行而減少旅行團,“行政院”則指示“交通部”,要結合民間資源到大陸倡導臺灣旅遊安全。蔡當局在看待陸客人數減少的問題時,主要還是從政治層面出發,卻陷入技術層面的細枝末節。

  臺灣《旺報》1日社評指出,大陸官方已否認限制陸客赴臺,反倒是大陸民間的態度值得注意,從網際網路上看,大陸對臺民意從今年臺當局領導人選舉前就出現變化,民進黨執政後,對臺灣的態度更呈現滑坡趨勢。有關赴臺遊人數銳減的報導,都引起熱烈的網評,除去極端民粹言論外,絕大部分評論都支援不要去臺灣旅行,主要有兩類觀點,一是對桃園火燒車事件反彈強烈,認為赴臺觀光不安全;二是認為除臺灣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

  蔡英文勝選之後兩岸關係轉冷,陸客臺灣遊也開始降溫,這幾年臺灣觀光業給陸客的觀感欠佳,卻也是事實,7月桃園火燒車事件更打開了潘朵拉魔盒,而後續蔡當局危機處理的荒腔走板更引爆大陸民間輿論。

  事件發生後,臺灣檢調和官方所發佈的訊息似有刻意引導風向之嫌,至今未見桃檢公佈調查結果,讓人不得不有“陰謀論”的想像,懷疑其中另有內情,或者是臺當局想要推卸責任。

  對大陸民眾來説,更有臺灣當局不重視大陸民眾基本人權,甚至輕忽大陸游客基本安全需求的印象,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很可能將超越“統獨”和意識形態的紛爭,而成為大陸民眾個人層面對臺灣的敵意來源。

  從這個角度看,陸客來臺人數持續滑坡,恐怕不僅是用“官方限流”就可以解釋的,背後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民意危機。如果蔡當局不儘快公佈火燒車事件的調查結果,追究法律與行政責任,給受難家屬一個明確的交代並給予賠償,兩岸民意危機可能擴大。

  危機也不僅於此,旅遊觀光畢竟是一個完全大眾化的行業。誠然,自由行與團隊遊有不同的樣態,但蔡英文口中的結構性問題,其實並不僅限于自由行或旅行團的簡單區隔,而在於陸客旅遊取向的明顯變更。

  陸客旅行足跡遍及世界,臺灣遊之所以對旅行團依賴度較高,這與來臺陸客年齡結構有關,中年以上陸客基於對臺灣的情結,日月潭、阿里山必遊,這是旅行團的主要部分,而青年自由行不僅規模不及旅行團,且他們的旅行目的地廣泛,對臺灣遊沒有特別的情結。

  現在,隨著大陸人口結構新老更疊,大陸游客的旅行方式正在變遷,年輕人的自由行正在逐年增加,對他們來説,旅行取向有幾種,一是遊覽,二是購物,還有一部分人追求特殊的旅行體驗。風景名勝加奢侈品、日用品,歐洲、美國、日韓、東南亞,都較臺灣更有吸引力,他們更不會專情于臺灣。這種“民意”基於大陸民眾旅行理念的變遷,是剛性的,但臺灣官方看起來卻毫無察覺。

  更為諷刺的是,為了挽救陸客來臺的衰退趨勢,“行政院”的應對方案不是改善臺灣旅遊環境,營造對陸客的友善氛圍,而是指示“交通部”提拓客計劃,要求“觀光局”結合民間協會組團訪陸,甚至還煞有其事的宣示要加強對大陸的旅遊宣傳。

  顯然,蔡當局對問題的認知,還是將陸客來臺簡單視為大陸的施壓動作,因此只是將焦點放在與大陸官方的協商上,殊不知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大陸民意的厭臺情緒。蔡政府對大陸民眾的核心關切完全沒有回應,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樣的宣傳到底會否産生效果。

  從市場行銷的角度來看,要吸引特定客群,就必須針對這一客群的需求來量身打造産品。但蔡當局顯然沒有這樣做,因而更大的可能是蔡當局此舉只不過是要向憤怒的臺灣旅遊業者做個交代,表明自己已經盡力向大陸爭取陸客來臺,只是大陸基於政治理由而不放手而已。換句話説,蔡當局仍然還是從維護內部政局穩定的角度來處理此事,以暫時安撫旅遊業者的情緒。

  但這種做法顯然是掩耳盜鈴,陸客不來,旅遊業者賺不到錢,問題豈能得到根本解決?蔡當局若真的有心吸引陸客來臺觀光旅遊,就應該直面大陸民眾對臺灣觀感下降的事實,採取有效措施爭取大陸民心,平撫大陸民意的厭臺情緒。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