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島內評選年度代表漢字,“黑”字獲選,第二至十名依序為“餿、油、怒、食、假、偽、混、怨、崩”,無一不與負面事件有關。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今年的“黑”字可謂最負面的情緒表達,反映了島內民眾鬱悶和憤怒的心情。島內輿論普遍認為,臺灣陷入“黑暗時刻”,主要是因為黑心油、黑心企業、黑心政客作祟,把臺灣搞得烏煙瘴氣、人心惶惶。
評論摘編如下:
今年臺灣“黑”字當頭。近日島內年度代表字評比結果出爐,“黑”字在60個候選字中,以12489票,獲選為2014年臺灣代表字。回顧6年前臺灣首次遴選年度代表字以來,2008年“亂”、2009年“盼”、2010年“淡”、2011年“讚”、2012年“憂”、2013年“假”,其中雖然也有表達不滿情緒的字眼,但今年的“黑”字可謂最負面的情緒表達,反映了島內民眾鬱悶和憤怒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十大代表字”,第二至十名依序為“餿、油、怒、食、假、偽、混、怨、崩”,無一不與負面事件有關,而且今年也是候選字中首次沒有出現“愛”字。島內輿論普遍認為,臺灣陷入“黑暗時刻”,主要是因為黑心油、黑心企業、黑心政客作祟,把臺灣搞得烏煙瘴氣、人心惶惶。
去年臺灣代表字是“假”字,因為全年至少發生了17起重大食安事件,如轟動兩岸乃至國際社會的“毒澱粉”、香精麵包、“黑心油”等。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出現嚴重漏洞,民眾“食不安”,擔心病從口入,影響身體健康。沒想到,2014年島內又接二連三地發生“黑心油”事件,使民眾對“臺灣製造”僅余的一點信心都消失殆盡。
最令人痛心和震驚的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黑心油”風暴中,主角竟然都是知名大廠:去年被發現以劣質油充當高檔橄欖油出售的大統長基是島內油品第二大供應商;以生産芝麻油聞名的富味鄉去年被查出3款黑麻油攙入低廉的玉米籽油;臺灣豬油業兩大龍頭強冠和頂新集團屬下的正義今年秋季先後被發現以地溝油和飼料油混制食用豬油。食用油是普羅大眾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煮食原料,一旦發生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其負面效應不亞於島內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當時島內食品業損失約150億新台幣,而今年的“黑心油”事件令業界損失高達166億新台幣。
雖然臺當局一再修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把罰款限度大幅提升至20億新台幣,但仍未能阻嚇為暴利鋌而走險的黑心商人。最新的食安事件是曾名列“臺北市十大伴手禮”的峣陽茶行與其他8家知名茶商,因臺灣綠茶、烏龍茶、花茶供不應求,自2007年起透過貿易商孟榮傑運用虛偽三角交易模式,以泰國茶等名義自大陸走私低價茶葉來臺販售,牟利近億元。
也許有人不解,為何近年臺灣的食安事件猶如陷入無底洞般沒完沒了?其實,不少重大食安事件都是行之有年,島內飲料界不諱言“塑化劑”配方已用了30年,而食用油行業部分商家“混油”也是公開的秘密,只是自塑化劑事件後,臺當局加強了監管措施,於是食品界的“老鼠屎”才一一曝光。期盼島內衛生部門進一步整頓食品業,儘快度過“黑暗期”。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