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金馬跑離“冷戰”與“口水”

2012年11月30日 07:4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設立於1962年的金馬獎,以當時臺灣的“反共前線”金門、馬祖為名,源於以電影文化促進“反攻”大業的“冷戰”思維。時空流轉,上週六在臺灣宜蘭舉辦的第4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評委、主持人、頒獎人、獲獎人都有大陸的電影人。

  我們又一次收穫了金馬跑出“冷戰”的好風景。

  “金馬獎成了給中國辦的了,停辦算了!”民進黨籍“立委”此言一齣,從龍應臺到侯孝賢到大多數電影觀眾奮力回擊。

  “有種站出來!”爆脾氣的侯導出言直率,顯示臺灣電影人不向政治“口水”屈服的鬥志!

  華語電影圈的“金馬”

  文化往往跑在政治前頭,在兩岸尚未解禁的上世紀80年代中早期,“金馬”的名聲已經傳到大陸,“金馬獎電影”成為帶有神秘色彩的高品質保證,《歡顏》、《汪洋中的一條船》掀起觀影高潮,金馬獎影后林青霞、楊惠姍、胡茵夢登上美人年曆,成為當時時髦的家庭裝飾。

  感謝臺灣的電影工作者在“金馬”的政治壓力下也拍出了跳出“冷戰”的好電影,比如勵志片、愛情片、風景片還有如《山中傳奇》般的玄怪片。當時,在大陸藝術作品還未跳脫創作框框的“缺位”情況下,金馬獎電影成為“60後”、“70後”青春時代的滋養和記憶。

  金馬獎一誕生就有香港電影的加入,更有趣的是,據侍衛回憶,蔣介石生前最愛看的電影不是政治正確的“戡亂”片,而是第二屆金馬獎獲獎港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如果説早期的金馬獎以港片作點綴,到了上世紀80年代,港片在金馬獎大放異彩,《英雄本色》、《胭脂扣》、《倩女幽魂》接連獲獎,奠定了金馬獎于政治之外的專業權威。

  據記者查到的資料,最早進入金馬獎的大陸片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在1996年第33屆金馬獎上包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大獎。自此,《可可西裏》、《天下無賊》等大陸片和劉燁、王寶強、黃渤、李冰冰、周迅、呂麗萍等大陸演員接連在金馬獎獲獎,“金馬”終於跑出了“冷戰”思維回歸為華影電影圈的千里馬,金馬獎成為華影電影圈“一個都不少”的盛會。

  和政治口水劃清界線

  今年的第49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花落大陸,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盡入港人袋中,19個獎項臺灣電影只奪得2項,惹得尚未走出“冷戰”時空的民進黨籍“立委”管碧玲炮轟“臺灣電影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金馬獎是給中國辦的,停辦算了!”,此言一齣驚臺灣,龍應臺反問:“威尼斯電影節上有義大利人罵不給義大利獎嗎?”她力挺金馬獎臺灣評委“大義滅親、樹立專業權威”,稱金馬獎是華人社會的電影標桿,是臺灣的寶貝,“不能因為臺灣得獎不多就要把燈塔拆下來。”

  有“臺灣電影教母”美譽的李烈無奈地説:“既然如此,馬拉松賽也可以停辦了,因為冠軍都被肯亞選手拿走了。”她説,臺灣今年成績不好,但影展每年都有,每年都可以比賽。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的獎項都只能給法國、德國嗎?“臺灣人愛因一時抹殺過去。”

  侯孝賢痛批“用政治撕裂電影”。導演朱延平也怒氣沖天:“讓人想罵髒話”。

  在本屆金馬獎落敗的鈕承則淡定理性:“拍自己的電影,自然會長出花朵,臺灣電影在對的路上。” 導演侯季然説:“金馬獎有各地電影參賽,每部片都有機會,每個地方的風格不同,欣賞習慣也不同,臺灣電影看得出在努力突破,小清新主題的片子在創意、變化上找平衡點,有不足就要學習,下次會更好。”

  《逆光飛翔》導演張榮吉説,臺灣主辦、卻只留下2座獎,這就是金馬獎最公平的地方,電影人都會繼續努力,“如果因為獎拿得少停辦,就太莫名其妙了。”

  臺灣的電影人堅守專業,紛紛和政治口水劃清界線,“想拿金馬獎,明年自己多加油!”

  電影觀眾也在網路上表達意見:“如果一味護短,硬要將獎留在臺灣,是自己砸了金馬獎的招牌。”“諾貝爾獎是瑞典的,瑞典人不獲獎,瑞典人也沒生氣啊?”

  金馬獎進入多元時代,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批評,比如一些獲獎的影片並不叫座,有口碑的電影並未獲獎,以至有人戲稱“金馬獎”應改為“黑馬獎”。2006年,臺灣導演蔡明亮不滿評委對其參賽影片《黑眼圈》的評價而宣佈永久退出金馬獎,更令金馬獎成為話題。

  多元之下多爭議

  各花入各眼,特別是難有定論的藝術作品,多元之下必有爭論,不會“一致同意”。好在每次頒獎後都有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出的各種疑問。比如本屆的記者會焦點之一是最佳影片《神探亨特張》,這部大陸觀眾也不熟悉的大陸片擊敗大熱門《奪命金》,自然有爭議。評委會主席劉德華坦承爭奪的確激烈,最後的票數8:7,《神探亨特張》一票勝出。金馬獎影展執行長聞天祥在記者會上透露:“在評委們第一輪表達完自己的看法之後,焦點就已經聚集在《奪命金》和《神探亨特張》上了。不少評委表示兩部片都喜歡,但是我們堅持不能出現雙黃蛋,評委們必須作出選擇。最後,評委們的考量是,要選擇一個近乎完美的電影,還是一個超乎預期、讓你覺得‘怎麼可以拍出這些’的影片,有評委覺得,把票投給《神探亨特張》是可以鼓勵華語電影人去嘗試更多可能,找到新的方向。他們明明知道這個結果出來肯定會引來不少質疑的聲音,但是這可以説是金馬獎的‘風骨’吧,選出結果,就要承擔質疑。”

  《神探亨特張》導演高群書大叫“金馬獎太開放了”,他稱這次來金馬獎玩的成分居多,“當時臺上念出來的時候,真的完完全全沒想到是我們的電影。”

  本屆最佳女主角大熱門郝蕾出局,聞天祥在記者會上透露,這次郝蕾和桂綸鎂的比拼有點像兩年前張艾嘉和呂麗萍的競爭,“那一屆最後的焦點是徐帆、張艾嘉和呂麗萍3個人,徐帆票數少,先出局,她的票數就轉到了呂麗萍身上。而那一屆的評委們看到,在《觀音山》裏,導演對張艾嘉角色的處理有些模糊不清,所以呂麗萍最後勝出。這一屆進入最後討論的則是張榕容、桂綸鎂和郝蕾,張榕容先出局,她的票數就轉到了桂綸鎂身上。桂綸鎂和郝蕾的票數雖然沒有達到像最佳劇情片那樣的8:7,但是也非常接近了。”

  有爭議,不怕;只要有透明的解釋和真誠的態度,就是有益無害的爭議與批評。(記者 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