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失業的29歲男子,持刀砍殺16歲、就讀初三的許姓女友及其弟弟3人,造成少女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小弟死亡,初二的大弟重傷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女也受傷,引發社會高度震撼;未與3名姐弟同住的父親事後趕到説,他實在不清楚女兒的交友情況,發生這樣的事令他悲慟莫名。
臺灣《中國時報》10日發表社論指出,愛情是現代男女人際關係裏最大的挑戰,隨著兩性關係的愈為開放,這些年來,情殺案件卻不斷增加。前途迷惘的年輕人,親子疏離的青少年,選擇挂在虛擬的世界裏,他們渴望有愛,卻又與愛距離如此遙遠,或許情殺就這樣發生了。
社論摘編如下:
今年1月間,一名在日本遊學的青年,也疑似因為感情事件,殺死了兩名同在日本遊學的女同學,並且在警方逮捕時自殺;3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下了未解的謎團,令外界、更令家人痛心。事發不過兩個月,竟又發生許姓姐弟遭砍殺事件;事實上,同一時間,花蓮一對情侶在平交道上吵架,因為吵得太兇,沒注意到一列火車駛近,即使司機鳴笛警告,兩人仍繼續吵得不可開交,列車雖經緊急煞車,但仍造成男生當場撞死,女生多處骨折重傷的不幸。
到底有什麼事情可讓兩個年輕人吵到連火車駛來都不管;有什麼事情可讓年近30的成年男子,連續對3名未成年孩子重下毒手,甚至眾人在旁也無法抑制瘋狂;有什麼事可讓一個年輕男子在清晨即出手殺人,連不相干的室友也不放過?事實上,他們連自己都不打算放過。這些年輕人的愛與憤怒,或者説,他們的恨與無知,何者更深更重、更強烈?
愛情是現代男女人際關係裏最大的挑戰,隨著兩性關係的愈為開放,這些年來,情殺案件卻不斷增加。值得留意的是,不少情傷或者情殺事件的男主角都是30歲,這理當是夠成熟、理性的年紀了,但為什麼卻有這麼多人墮入情感的漩渦裏走不出來?因為他們打不開情結,甚且連累了無辜的人,造成數個家庭的破碎。如果在事發的當下,他們願給自己再多一分鐘的冷靜,是否就可以阻止這些悲劇?
對許多年輕世代來説,“30而立”似乎已如神話,在現實世界裏,找不到工作的他們可能是仰賴父母經濟支援的“啃老族”;可能是對真實世界懷有某種疏離甚至恐懼的宅男;可能是對人生缺乏長遠目標的“草食男”,當這些本來應當有美好未來的年輕男子,被各種因素卡在人生某個自認為沒有出路的階段時,挫折、苦悶與焦慮,即可能激化了他們對愛情或者性關係孤注一擲般的全盤仰賴,因而無法承受其中的任何失敗、不如意,容易走上極端。
臺中許姓姐弟是單親兒。父母離異後,與母親同住,母親過世後,長時間在大陸做生意的父親無暇照顧,曾列入“社會局”高風險家庭,但因父親提供經濟資助,而又有名為親友、實為母親過去男友的長輩協助照顧,生活無虞,因此“社會局”已于去年結案。少女沉迷網路,認識朱姓兇嫌,甚至因人生經驗不足,竟將家中鑰匙交給男子,讓朱姓男子可在姐弟還沒有回家前,就先埋伏在許姓少女家裏,終至逞兇。可能很多人會遺憾社服工作為德不卒,沒有顧好許姓姐弟的輔導工作的最後一里路,而發生難以挽回的事故;在社服資源有限下,社工人員進行了18次家訪,或許也算盡了力;但3個未成年的青少兒獨自居住,甚且,如果家訪了18次竟仍不知少女有一位交往達3年、較她年長13歲的男友,或者知道了也未覺察其中有格外令人擔心之處,那也必須説,這樣的訪談能力與內涵實在有待加強。
當然,良好而親密的親子關係還是導正孩子行為最關鍵的力量。許父沒有跟孩子住在一起,不了解女兒交友狀況;臺鐵癡漢列車在網上揪團,未成年女主角“小雨”因好玩而參與,她雖與母親同住,但母親平日忙於工作,就算是天天進同一個家門,小雨的媽媽也不了解女兒交友情況。根據“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2011年的調查,調查中問及爸媽是否可以正確引導孩子上網行為時,90.9%的家長自認可以,卻只有19.7%的青少兒贊同。看來,孩子們已越來越不認同家長有能耐可以正確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路。
前途迷惘的年輕人,親子疏離的青少年,無時無刻,他們選擇挂在虛擬的世界裏;他們是如此渴望有愛,卻又與愛距離如此遙遠;情殺悲劇或“性趴”鬧劇,或許就這樣發生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