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書法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漢字書法藝術,正受到世界的關注。但隨著電腦的日漸普及,中國大陸青少年中“提筆忘字”的現象,正日漸嚴重。與大陸共用同一書寫體系的臺灣,現狀如何呢?昨天,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在北京太廟拉開序幕,出席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的嘉賓、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告訴記者,臺灣暫時沒有“提筆忘字”的危機。
據介紹,長期以來,臺灣推行的是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天中午硬性規定進行書法練習。8年前,這一規定不再“硬性”,臺灣便採取了多項措施“捍衛漢字書寫的地位”。典型的做法有兩條:其一,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全臺灣書法比賽;其二,在整個臺灣地區推行“E化毛筆字”。據介紹,這種“E化毛筆字”,類似于內地的“手寫輸入”,不靠手指點擊鍵盤,而是保留了傳統毛筆字一筆一畫的書寫方式,只是所蘸非墨,書寫的介質非紙。另據透露,每天中午練習書法,雖然不再是“硬性”規定,但在今日的臺灣中小學中正逐步恢復。
黃光男強調,書法是仁義道德教育很重要的手段,所以臺灣人教孩子寫字,從來不是只教寫法,而是非常重視“解字”——告知字的來源。“海峽兩岸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的書寫體系,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的繁體字也有‘簡化’的傾向,不過我們從不漏掉漢字的文化元素。提筆忘字,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漢字背後文化意涵的疏遠。”
另據了解,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中華文化聯誼會顧問李洪峰,臺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林澄枝、林谷芳,臺灣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書法家歐陽中石等近百位兩岸文化界代表人士出席了開幕式。這是兩岸首次共同舉辦以漢字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河南省安陽市政府、臺灣文化總會聯合主辦,活動將持續至10月15日。兩岸嘉賓還將親臨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探訪漢字藝術的起源和歷史。(朱玲)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