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從宗教“會香”看兩岸熱絡交流往來

2010年04月28日 10:02:00  來源:
字號:    

  兩岸保生大帝聖駕將於五月一、二兩日,在臺南府城“會香”,這是兩岸宗教界的一大盛事。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兩岸關係已趨緩和,顯示今後兩岸應加強交流,創造善意,朝互惠雙贏的道路前進。  

  臺灣民眾祖先大多來自福建,渡海來臺時往往攜帶故鄉神明香火,以保祐平安,在臺安家落戶後,更興建廟宇奉祀,以示不忘本。除了保生大帝之外,媽祖、關公、開漳聖王、廣澤尊王、清水祖師等神明,無不來自大陸。明、清兩代,兩岸宗教交流不輟。

 

  廈門慈濟宮應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邀請,已奉神駕來臺參加“2010海峽兩岸保生文化祭”,與全臺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交流,五月一、二日將駐駕府城官祀保生大帝廟宇“祀典興濟宮”,供善男信女參拜,勢必盛況空前,人神同歡。

  社論指出,1987年臺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後,兩岸關係已轉趨和緩,其交流範圍十分廣泛,對臺灣經貿已産生不可忽視的正面影響,自1988年到去年底,兩岸貿易總額為八千六百多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六千六百多億美元,進口兩千億美元,出超高達四千六百億美元,大陸已成臺灣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

  兩岸不只經貿關係緊密,人民往來更加熱絡,自開放探親到去年底為止,臺灣赴大陸旅遊人數已多不勝數,大陸來臺旅遊人數,則有320余萬人,其中106萬人,是拜兩岸通航與關係和緩之賜,在去年一年當中涌入,對臺灣觀光與相關産業,注入了有源活水。

  社論最後表示,兩岸不僅經貿、人民、宗教需要交流,兩岸故宮也展開了破冰合作,達成“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等九項共識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去年十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就是兩岸故宮交流的首張成績單。繼兩岸學術交流、互相交換學生之後,同根同源的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明年將共同迎接一百週年校慶。

相關連結:

  保安大帝俗姓吳,宋代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生前精通岐黃,救人無數,宋仁宗景佑三年羽化升天,因其神跡頗多,在孝宗時被封為“大道真人”,民間乃俗稱為“大道公”。相傳明成祖時,真人化身為道士,以“懸絲診脈”方式治愈皇后乳疾,被晉封為“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信仰,明朝時經泉州移民帶到臺灣,目前全臺保生大帝分靈廟多達三百七十多座,信徒超過五百萬人。臺灣最著名的保生大帝廟宇包括臺南縣學甲慈濟宮、臺北保安宮等,其中學甲慈濟宮相傳是明永歷十五年,由鄭成功官兵迎自大陸同安縣白礁鄉祖廟,在學甲頭前寮將軍溪畔登陸,因此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學甲慈濟宮都會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是臺灣與大陸宗教一脈相連的明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