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新南向政策的虛像與實像

2016年05月25日 14: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4日社論指出:臺灣新當局對外經濟戰略強調“新南向政策”,蔡英文不僅視之為推動經濟共同體的重要環節,並在“總統府”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還將成立“東協及南亞研究智庫”,以落實執行。事實上,之所以稱為“新南向”,主要是過去20多年曆任臺灣地區領導每人平均曾推動“南向”卻收效有限,新南向其實不新,關鍵在於能否突破過去的瓶頸。

  新南向政策的內容,涵括人才培育、參與基礎建設、招商投資及促進觀光等四大領域,將從以往的南向政策從單向地強調臺灣對外投資,擴大為臺灣和東協的雙向交流,並從經貿領域擴大為比較多元的經濟夥伴關係。亦即,它試圖從人的點、企業的線以及文化的面等三個層次,深化臺灣與東協間的關係。

  新南向政策的思維,則強調臺灣與東南亞的連結性,著眼當地6.5億的龐大人口,把東協地區當成臺灣內需市場的延伸。此外,它也強調臺灣軟實力的延伸,希望大量培育東協各國語言人才,以發揮臺灣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這是試圖以人際互動為本、企業投資為輔,來鋪墊臺灣與東協的互動模式。

  從新南向的內容看,它似較過去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的南向政策更跨出一步;但從其思維看,其實仍不脫以往聯合東協、印度“抗中”的老路。問題是,它忽視中國大陸在東亞産業分工所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也過度樂觀地認為南向政策可以繞過RCEP,更輕忽長期以來臺灣與東協之間的政治不對等性。若不厘清這三項盲點,將可能導致政策執行上産生下列三項危機。

  首先,新南向不可能避開中國大陸。大陸近年已從“世界工廠”轉型成為“世界市場”,這也使得傳統的東亞雁型分工體系重新洗牌。大陸不少高端技術已足以和美日韓抗衡,日韓的品牌、中國大陸的代工、東南亞的生産,儼已成為東亞産業鏈的新模式。事實上,臺灣企業在東南亞投資,許多關鍵零組件必須仰賴中國大陸,若新南向忽略了對岸的角色,臺灣産業鏈將無法完全銜接。

  其次,新南向無法繞過RCEP。新南向企圖把東南亞的年輕人口紅利當成臺灣的外部經濟支撐,藉此擴大臺灣的經濟版圖。但從過去韓國的經驗來看,要擴大經濟版圖,不能單靠對外投資,還須藉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取得進入他國內需市場的便利。目前東協最主要的多邊經濟合作機制,便是大陸主導的RCEP;因此,臺灣要深耕東南亞市場,就不能回避RCEP,否則,對東協投資將會出現斷層。

  最後,新南向不能過於一廂情願。新南向企圖學習日本,招攬東南亞觀光客取代大陸觀光客。事實上,近年東南亞觀光客之所以大量涌向日本,主要是日本去年底對馬來西亞、泰國等國開放全面免簽。免簽是一種雙向互利措施,目前臺灣在東南亞,除了新加坡、泰、馬,連臺商投資最多的越南等多數國家都未給臺灣免簽,這也增加了臺灣對東南亞開放免簽的難度。因此,新當局想要招攬東南亞旅客取代陸客,在國際現實上恐有困難。

  過去8年,馬當局陸續開放兩岸直航,並與大陸簽署ECFA;但由於兩岸經濟競合的變化,許多臺商也逐漸將投資重心移向東南亞。臺灣目前是越南第三大外來投資國,去年臺商對東南亞的投資金額更首度超越大陸,從這個觀點看,臺灣早就南進了。問題在國際政治,在東南亞國家普遍親中及左右搖擺下,臺灣不易將經濟成果化為政治的突破。

  的確,臺灣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臺灣必須走得更深、更遠,這是新南向的實像。但如果忽視國際政治的現實,以為東南亞可以取代西進,那麼新南向可能只得到虛像。虛實之間,要看新政府如何準確拿捏。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