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泛指在海外的臺灣商人,近年來卻被狹義指為大陸臺商,在民進黨“反中”操作下,這個名詞長期被污名化,被扣上“出賣臺灣”的帽子。臺灣《旺報》23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臺商為兩岸交流默默付出,為兩岸經濟發展做出具體貢獻,他們是兩岸和平發展與經濟成長穩固的基石,兩岸都應該認可“臺商”的貢獻。
社評摘編如下:
“臺商”泛指在海外的臺灣商人,近年來卻被狹義指為大陸臺商,在民進黨“反中”操作下,這個名詞長期被污名化,被扣上“出賣臺灣”的帽子。事實上,臺商是臺灣50年經濟發展的功臣,為臺灣創造了約2000億美元外匯存底,更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催化劑和黏著劑。臺商同時也是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的助力,臺商每年投資大陸約百億美元,並協助大陸製造拓展外銷,自有其貢獻。兩岸都應該認可“臺商”的貢獻。
臺商代表臺灣人拼鬥不懈的精神,臺商的範圍其實很廣,從蔣經國主政時代,臺灣的出口商就提著007手提箱到海外打拼,包括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等,甚至中南美洲叢林與非洲沙漠都可以看到臺灣商人的足跡,那時兩岸隔絕,還沒有出現大陸臺商。他們創造了臺灣經濟奇跡,為臺灣擠身亞洲四小龍奠下基礎。
1980年代初新台幣大幅增值,臺灣部分産品逐漸失去競爭力,行遍天下的臺商開始轉移生産基地,基於經濟地緣因素,有的到接近臺灣的東南亞國家,有的到接近市場的墨西哥,也有臺商轉移到同文同種的大陸。李登輝主政時代,兩岸交流還沒有正式開放,許多臺商經過香港、新加坡,或其他國家地區註冊進軍大陸,由於商人的嗅覺靈敏,儘管當局不允許,他們甘冒血本無歸的風險,到大陸各地插旗樹幟,為臺灣陷入死水的産業創造第二春。
過去20年,臺商靠自己在大陸闖,李扁時代當局沒有為他們付出半點力量,他們卻為臺灣的經濟闖出了一片天。2008年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後,大陸已成為臺灣對外投資、貿易量最大的區域,是臺灣企業的主要生産基地,替臺灣創造大量外匯順差。
臺商也參與了大陸經濟騰飛的過程,臺灣資金是大陸源源不斷的活水,早期臺商赴大陸投資設廠,帶去大量臺籍幹部,近年來臺商企業用人有在地化趨勢,但臺幹在大陸人數仍然可觀;除了帶去大量的資金、人才,也帶去了管理和技術。可以説,臺商參與了大陸經濟起飛的歷程。
在兩岸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綠營始終以“反中”意識形態醜化臺商,延續其一貫分化“本省人”與“外省人”的伎倆,只為了騙取選票,就刻意抹黑那些辛苦在外為臺灣經濟打拼的臺商,説起來實在是很惡毒的權謀。
2012年12月21日“立法院”舉辦一場“臺企聯關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交流會”,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在會上表示,民進黨執政期間海基會形同被冷凍,現在民進黨要趕進度關懷大陸臺商。民進黨自己都承認對大陸臺商不夠關心,又何忍為了選票、為了意識形態醜化他們?
兩岸關係已質變,兩岸不僅不再是敵人,臺灣經濟已開始融入大陸經濟體,隨著新台幣與人民幣兩幣相通,兩岸經濟融合將更快速。臺商在大陸深耕後,與大陸社會漸漸成為命運共同體,他們為兩岸交流默默付出,為兩岸經濟發展做出具體貢獻,事實上他們是兩岸和平發展與經濟成長穩固的基石。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