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舍一帶一路 侈談新南向政策

2015年09月30日 11: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30日社評指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在民進黨酒會上提出“新南向政策”,強調未來執政後,除推動貿易多元化政策外,亦將透過民間交流及文化、教育研究等,連結強化臺灣與東協、印度間多面向的夥伴關係。民進黨“新南向政策”目前尚未有具體的方向與內容,但無論“新南向政策”與李登輝時期的“南向政策”有無雷同,應記取當年前車之鑒,正視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善用當前中國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政策,才是推動“新南向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

  1993年臺灣提出《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鼓勵臺商赴東南亞發展,希望借東南亞市場分散臺商一窩蜂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風險,一般稱為李登輝南向政策。然而東南亞地區先天上在語言、文化、政治、宗教上的差異,中小企業臺商進駐東南亞地區投資要比大陸困難,加上1998年發生東亞金融風暴重創東南亞國家經濟,大陸經濟卻趁勢崛起,臺商紛紛選擇轉往中國大陸投資,國際分工及産業鏈亦隨之移轉至中國大陸,南向政策宣告失敗。

  蔡英文“新南向政策”與李登輝時代舊南向政策,從表像觀察,新南向強調經貿之外的多面向合作,但成功與否重點仍在經貿上的實質效益,倘若“新南向政策”無法解決臺商在東南亞市場所面臨的高關稅及投資障礙,“新南向政策”仍只是口號。

  因此,“新南向政策”是否只是舊酒換新瓶,甚至只是華麗的口號,端看“新南向政策”是否正視當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現況,及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愈趨緊密的經貿關係。此時若能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基調,善用兩岸已有的合作基礎,一同進軍東協市場,邁向世界才是正途。

  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已于2010年成立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的關稅大幅下降,目前又進一步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東協加中國大陸自貿區升級版,RCEP涵蓋“新南向政策”中的東協十國及印度,內容除了貿易及投資開放,亦包含經濟及技術合作。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逐漸緊密的經貿關係,使得雙方經貿關係愈來愈密切,東協亦成為中國大陸第三大貿易夥伴。

  事實上,受益於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東協十國經濟成長快速,其GDP已從2000年6000億美元左右,成長至目前2.3兆美元以上。因此,各國現在希望進駐東協市場,已非僅受到東協勞工及土地等低廉的生産要素所吸引,東協的消費市場潛力已漸受各國重視。

  臺商亦逐漸加大在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如泰國的泰達電由臺達電主要出資成立,聚陽實業在東南亞建構其完整的生産供應鏈,金仁寶在成立泰國電子商務子公司進軍東南亞等,而金管會亦鼓勵臺灣金融業進軍東南亞市場打亞洲盃。

  目前中國大陸除了推動中國大陸—東協自貿區升級版之外,在一帶一路策略中,亦提出海上絲綢經濟帶與東南亞國家對接,加強中國大陸與東南亞沿邊合作與建設。

  臺灣若能加入亞投行及一帶一路建設,臺灣金融業進軍東南亞將可服務台商,臺灣産業也可藉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東南亞國家。透過在東南亞國家設置兩岸園區的合作模式,選擇兩岸産業生産優勢落實兩岸産業供應鏈合作,在兩岸園區合作中避免重復投資惡性競爭,兩岸在一同拓銷東南亞市場的同時,不但臺商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另一方面藉由在地生産在地拓銷方式,亦可促進東南亞就業。

  臺商已有許多投資東南亞的經驗,東南亞也是臺灣外籍勞工的主要來源,目前有近49萬名東南亞外籍勞工在臺灣工作,以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地為主,而在臺灣大專校院就讀的僑生亦達8千多名,加上在臺灣的新住民及其子女約有70萬人。

  東協消費市場逐漸爆發,有利臺灣重啟南向政策,如果蔡英文有決心推動新南向,就應該有計劃擷取以往投資東南亞失利的經驗,提供臺商投資的參考,並提出鼓勵性政策誘因,臺灣新住民的力量亦可有計劃地善用,有完整規劃方案付諸實現,或許有機會提高臺商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意願。而且必須善用大陸與東協之間的經濟整合利基,並善用大陸一帶一路資源,將可大大提升“新南向政策”成功的機率。新南向政策沒有完整政策規劃,就只是競選口號。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