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陸韓FTA 對臺灣競爭力影響如何?

2014年11月18日 09: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與韓國日前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實質性談判,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島內知名經濟學者胡勝正對此表示,由於資訊科技協定(ITA)、市場區隔等因素,陸韓FTA對臺灣整體影響不大。然而“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卻表示,據“經濟部”統計,臺、韓的出口産品重疊高達7成7,而臺灣出口到中國大陸較有競爭力的産品,包括工具機、石化、紡織等,關稅至少6%以上,若陸韓FTA生效後,韓國相同産品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關稅逐年減少至零,對臺影響很大。

  同樣都是知名經濟學者,卻得出陸韓FTA對臺影響不大與影響很大的不同結論,一般市民百姓又要如何才能認知究竟影響到大不大呢?經濟學界曾有句笑話“10個經濟學家有11種不同意見,其中凱因斯自己有2種不同意見”。由此可知,經濟學者對於陸FTA對臺灣整體影響不大與很大的不同結論,可以理解,因為這是經濟學在預測上本來就會出現困境。

  更何況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前,美國的許多經濟學家並未準確預測金融海嘯的來臨。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反而是一位計程車司機,率先發現美國房地産市場供需極不平衡,並據此判斷美國經濟將陷入大麻煩。果不其然,美國經濟因為房地産次貸風暴而陷入大麻煩,甚至引發影響全球經濟的金融海嘯。因此,對於實體經濟發展數字以及小市民的認知,不可等間視之。

  胡勝正認為,臺、韓産品的重疊性雖有70%以上,但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約60%有ITA涵蓋,現在ITA要擴大到ITA2,涵蓋率可能提高到70%;加上ECFA涵蓋約10%,即使不考慮ITA2,目前已約70%免稅;剩下的30%,有一部分是臺商接單後,把臺灣的零組件、中間産品運到大陸製成成品後出口,所以受關稅影響的比率不大。

  若是胡勝正的推論完全是正確的,為何從事電子産業生産製造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會對此相當憂心?他並指出如果他是外商,不會選擇投資臺灣,因為外商會考量臺灣能否成為亞太地區和大中華區的重要基地。郭董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關係人,比前述的計程車司機對經濟發展的敏感度更高,其意見難道不值得更加予以重視嗎?

  長期觀察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專家學者,一定會認識到中國大陸與韓國早自2006年成立CKFTA(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共同研究委員會,但是進度並不快,速度加快是在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兩岸ECFA談判即將完成前,韓國非常緊張。當時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甚至以“兇猛追擊的Chaiwan”標題,報導兩岸經貿合作將對南業産業的衝擊。

  用自創英文單字“Chaiwan”來提醒,説明其憂心的程度。這也説明韓國為何要搶在臺灣之前與大陸簽署FTA,若大部分的産品已由ITA涵蓋,試問韓國有必要對兩岸的ECFA如此憂心嗎?又為何要在兩岸經貿進一步整合前,搶先與大陸洽簽FTA呢?相對於韓國對於兩岸經貿協議早收清單的緊張,臺灣卻對大陸與韓國95%以上産品免關稅的FTA認為影響不大,不知道算盤是怎麼打的?

  文章最後説,郭臺銘董事長説得對,臺灣總是用政治思維來看待經濟議題。如今未被列ITA項目的産業,如面板及工具機業者,現在已經“剉咧等”,深怕陸韓FTA簽署將面板等納入降稅項目,屆時臺灣面板等相關産品銷陸必須課5%~10%以上的稅率,試問還有競爭力嗎?能説影響不大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