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公平貿易倫理消費”在臺灣悄然興起

2013年12月19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第一家專賣公平貿易商品的“公平超市”開張了。讓原本散見各家小鋪的各式公平貿易商品,有了集中的歸宿。臺灣《聯合報》19日社論對此發表評論説,有心“以消費改變世界”的購買者,不用東市買咖啡、西市購紅茶;減少消費者與公平商品間的購買障礙,這是臺灣民間力量推行“倫理消費”的里程碑。

  社論指出,結盟既有連鎖超市般的作法,也讓公平貿易商品與概念,得以通過既有通路,有更高的能見度與可及性。如果我們期待讓“零剝削”的商品進駐巷弄商家,真正成為市井小民的生活肌理與消費共識,這是可喜的第一步。

  “公平貿易”是歐美推行多年的日常革命,民眾通過購買由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認證的産品,實踐倫理消費,由組織訂出合理價格,確保生産與貿易過程中沒有對生産者的收入、人權及生態環境的剝削;店家再由銷售所得中提撥一定比例供生産地發展社區建設,改善生活條件。估計全球約有七百五十萬名農民及其家庭受惠,尤其是低度發展國家的農民。

  這樣的倫理消費概念,對現今臺灣尤為重要。第一,連環爆的食安危機已經證明,“追求低價”的市場競爭,常常以消費者的利益與健康為犧牲。以小包裝米摻劣案為例,當超市不斷壓低糧商的進貨價,轉而逼使糧商耍詐使用劣質米、進口米,消費者能買到好貨嗎?

  第二,《看見臺灣》紀錄片揭露“農業上山”對環境的剝削,除臺當局部門該面對行政怠惰責任外,消費者亦該自省,喝高山茶、啖高冷蔬菜讓生態付出的慘烈代價,我們把子孫的環境吃喝掉了。改變消費行為,進而迫使生産行為改變,是可以選擇的主動。

  臺灣民眾借消費行為追求生産的公平正義,可以更積極。但要使這波新的倫理消費浪潮向前進,不能只是民間一頭熱,臺當局也該有所作為。

  《聯合報》60週年時推出“借鏡國外、提升臺灣”的報導中,即曾引介國外“公平貿易城市”的新觀念,指出“更綠、更永續、更創新”已是21世紀城市治理的重要競賽,有誠意的永續,得靠公民協力完成。曾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的瑞典南大城馬爾摩市,由“食物”及“倫理消費”下手:學校全面實施“有機營養午餐”,全市已在2006年成為瑞典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反觀臺灣,新北市開全臺灣縣市風氣之先,供應全市小學有機營養午餐,成為各縣市政府取經對象;在爭取成為全臺灣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的榮銜上,大可急起直追,及時趕上國際大城的腳步。

  依據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定義,要挂上“公平貿易城市”的榮銜,指標包含:城市議會決議支援公共部門增加公平貿易産品的採購、全市商店必須供應一定數量的公平貿易産品,以及必須提供公平貿易相關資訊給市民。馬爾摩市政府與民間合作出版的“有機及公平貿易消費指南”,提供了詳盡的資訊。

  一旦臺當局部門公共採購以公平貿易産品為優先選項,供應商馬上領教到消費者的集體力量。於是,有機産品及公平貿易商品,逐漸進駐城市的各家超市貨架。從香蕉、穀物等必需品,到有機狗食、絕非童工血汗縫製的公平貿易足球等等,商品幾乎涵蓋生活各層面。在歐洲,1994年經公平貿易組織認證的商品只有3種;如今已近5000種,市民對“公平貿易”的認識與實踐,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亞洲,日本熊本市在2011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展現城市的進步形象。香港、韓國也步調積極,香港市民發起公民運動,一人一信給港府推動“公平貿易城市”;曾創設韓國第一家社會企業的現任首爾市長樸元淳更是劍及履及,編列預算、並設專人推動“公平貿易城市”,超商提供公平商品上架優惠,公平咖啡一年就有30億韓元的銷量。連韓國最大的寺廟,都宣佈成為“公平貿易寺廟”,所有寺廟的周邊商品都是公平商品!這樣有趣、進步的作法,在城市行銷上就已贏了一大步。

  改變世界,可以從消費開始;改變消費,可以從購買商品的地方開始。改變城市,就由成為“公平貿易城市”開始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