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歷史教科書撥亂反正 馬英九揚起了鞭子

2012年07月16日 09:0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2007年7月,陳水扁任內,時任臺“教育部部長”杜正勝主動指示,委託“臺灣歷史學會”提出一份檢核報告,列出5000多項所謂的“不當用詞”,並且函送編譯館和各教科書出版社,作為通過審核的參考。

  根據這項用詞檢核計劃,“國父”、“國畫”、“國字”、“國劇”、古人、中日(甲午)戰爭、兩岸、臺灣地區等詞,都被列為“不適合用詞”,規定改為:孫中山、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人、清日戰爭、兩國、我國(或臺灣)。圖為民眾拿著剪掉了中國版圖的世界地圖抗議。

  上周,在國民黨中常會上,中常委邱毅拋出了一個爭議多時的話題——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修改。邱毅的意見是:應該刪除教科書中“皇民化”、“臺獨”化等不宜的內容。對此,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馬英九的回應是:會積極處理、改正內容。島內輿論認為,這是馬英九對修改教科書內容最明確的宣示。

  “臺獨”史觀撕裂認同

  馬英九表示,自己辦公桌上正放著一疊即將出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有些內容他看了也覺得很荒謬。荒謬的理由正如邱毅所言,歷史教科書中充斥著“皇民化”、“臺獨”化的內容。

  在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荒謬內容:

  “中國第一大島是海南島”、“我國最高山是玉山”、“李白是中國的偉大詩人,而不是我國的詩人”、“我國國土面積是3.6萬多平方公里”。清朝統治寫成清領(清朝佔領),清朝、鄭成功、國民黨執政都被視為外來政權。與此同時,南京大屠殺從歷史課本上抹去,日本侵略臺灣的表述從“日據”變成了“日治”,“抗戰勝利”變成了“終戰”。教科書中甚至出現了美化日本暴行與犯罪的內容,慰安婦的來源被寫成“除了風塵女子,還有自願參加海外慰安工作的婦女”。

  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執政以後,教科書在“臺獨”意識形態下被逐漸“去中國化”。高中生學習的歷史,不再從週口店山頂洞人的中國古代史開始,而是由圓山遺址的臺灣史開始,“臺灣史”完全從中國史中割裂出來。教科書的長寬不過10幾20釐米,但方寸間卻能主導一個民族的精神走向和價值判斷。近年來,修改歷史教科書的呼聲越來越高,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教授直言,民進黨的“臺獨”歷史觀,造成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撕裂,正是學習了這樣的歷史教科書,才造成現在30歲以下人的認知就是兩岸“一邊一國”。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