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17日刊載社論《旅遊品質不佳 陸客當然減少》。社論指出,想要更多陸客赴臺旅遊,單單只是“拉”遊客赴臺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旅遊的品質不好、讓來過的陸客普遍印象不佳,那反倒會形成一股把觀光客“推”走的負面力量。開放陸客赴臺三年後,出現發展稍有趨緩的局面也是好事,因為這給了大家一個靜下來仔細檢討的機會。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觀光之後,熱度意外地快速降溫。本來預期可以熱十年的旅遊潮,開放三年,竟已出現疲態,赴臺人數成長趨緩;尤其是觀光旅遊及休閒業者抱以高度期待的個人遊陸客,開放兩個月來,遊客人數明顯和預期有很大的落差。開放陸客觀光不但是馬英九的重要政見,也是許多人寄以厚望的利多引擎;如今出現了這樣的瓶頸,當然令人關切,相關單位和旅行業者必須進行深度檢討,提出改進之道,並切實執行。
臺灣2008年開放大陸居民赴臺觀光,此後赴臺大陸游客人數快速成長。2008年,赴臺陸客每日平均300人,2009年每日平均1686人;2010年臺灣共接待陸客164萬人次,較前一年成長67.8%。海基會估計陸客帶來了約新台幣600億元的經濟效益;“主計處”估計,2010年因為陸客,臺灣經濟成長率向上推升了0.28%。
然而,就在一片看好聲中,陸客赴臺人數卻出現停滯甚至衰退。今年1月到7月,累積陸客人數為698000千余人次,比去年減少了31000人,平均人數也不及原來估計今年平均每天至少可有陸客3500人的人數;讓更多人感到失望的是個人遊陸客人數距離期盼目標甚遠,陸客一天開放名額500人,但是開放的第一個月,人數不如預期,開放前各式各樣的樂觀評估和預期,完全失靈。
雖然旅遊業者一再強調,對照香港一年可以接待1300萬陸客的能耐,臺灣的陸客開放名額可以再提高。業者也強調,香港陸客有六成是自由行,可見不受固定旅遊景點制約、可以自由安排行程的個人遊,將會成為陸客的重點。然而,不論陸客榮景有多好,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陸客總旅遊人數不增反減,個人遊一點也不夯。
對此,相關單位認為主要問題出在資訊不足,也就是説,大陸人民對寶島的好山好水、好買好吃好人情,認識的還不夠多,所以才沒有把臺灣行列為旅遊選擇,以至於來臺陸客後勁不足。因此,觀光主管單位一方面力邀大陸的旅遊部落格、試睡員赴臺體驗;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到大陸各地推銷臺灣觀光旅遊,努力傳播臺灣的旅遊資訊,希望能提高陸客赴臺的意願。
旅遊是非常競爭的産業,臺灣應該要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和管道,讓大陸人民認識臺灣之美。但是想要讓更多陸客赴臺灣旅遊,單單只是“拉”遊客赴臺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旅遊的品質不好、讓來過的陸客普遍印象不佳,那反倒會形成一股把觀光客“推”走的負面力量。如果陸客在臺灣的旅遊經驗並不太正面,可能宣傳得愈多,效果愈是適得其反。
臺灣開放陸客赴臺初期就已經傳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團費過低、行程安排太趕、吃住品質不佳、強迫陸客購物、景點商店大敲陸客竹杠…等等,都是嚴重影響旅遊品質的惡劣行徑。然而,或許是因為剛開放陸客時生意實在太好,旅遊業者怎麼做怎麼賺,觀光主管也欣喜陸客帶來的繁華熱鬧,來不及管理那些不肖業者的不當作為;明知許多旅遊業者以近乎“殺雞取卵”的方式經營陸客,卻沒有嚴格的取締與處置,致令問題愈來愈嚴重。這些貪小利、近利的旅遊業者,為臺灣開放陸客觀光旅遊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他們殺的雞、取的卵,都是整體臺灣的利益。
必須坦言,陸客開放第一階段的“狂熱期”已暫告一段落,臺灣觀光旅遊産業,從主管機關到業者,現在要坐下來探討三年來的發展過程與現象。觀光主管者不能只做一個花枝招展的旅遊行銷人員,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令出必行的管理者,面對業者招攬、接待陸客旅遊時的各種違紀、違法亂象,主管單位與旅遊自律團體,一定要拿出魄力,嚴格執行包括陸客團每人每天最低60美金、認證商家要貨真價實,推動實施不二價制度等;這些只是最起碼的要求。
或許開放陸客赴臺三年後,出現這樣發展稍有趨緩的局面也是好事,因為這給了大家一個靜下來仔細檢討的機會。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