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貼近民意 成效凸顯

2011年06月14日 08: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警方日前與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泰國警方合作,跨區逮捕598名嫌犯,搗毀詐騙據點106處,在共同打擊犯罪方面凸顯成效。臺灣《聯合報》今日刊載社論説,這次掃蕩電信詐騙集團模式,反映兩岸合作,只要肯辦實事,結果是可以更貼近庶民的感受。

  全文摘編如下: 

  兩岸警方與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泰國警方合作,開展跨兩岸、跨國打擊犯罪行動,六地同步掃蕩詐騙集團,逮捕598名嫌犯;其中大陸居民186名、臺灣居民410名、柬埔寨居民1名、越南居民1名,又搗毀詐騙據點106處,繳獲銀行卡、電腦、手機等一大批作案工具。臺籍部分嫌犯,已先後從柬埔寨及印尼以專機押解返臺接受偵訊,這是臺灣治安史上首例,在大陸也是空前。 

  從1990年9月,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舉行會談,討論合作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協商偷渡犯和刑事嫌疑犯、刑事犯遣返問題,並簽署金門協議起,兩岸警方合作項目,多鎖定惡性重大的刑案、突發命案、販毒集團,且視個案受社會輿論關注程度而定。即使海基會和海協會前年簽署過“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操作模式仍待發展。 

  這次跨兩岸、跨國大抓詐騙集團,源起于臺中地檢署偵辦電信詐騙案所掌握的線索;兩岸警方高層能重視這樣的刑案,顯示彼此選擇合作項目時,不再只著重驚悚社會的血案、綁架案,也關注到了誘使不特定民眾無辜上當的電信詐騙案。亦即,兩岸警察此次行動已經貼近庶民感覺。 

  臺式詐騙集團出現江湖逾廿年,早期模式是廣發信件,寄傳單通知中獎為餌,接到查詢電話再行騙;後來演變成利用家庭電話座機來電不顯示作為遮罩,躲在暗處拐騙。隨著通訊技術進步,臺式詐騙集團伎倆大躍進,成立固定或移動式機房,結合網路轉机,撒下天羅地網,到處騙錢。 

  早年臺灣警方和司法單位並不重視這類騙案,只是透過媒體呼籲民眾別貪心就不會失財;直到近幾年,受電信詐騙所害的人和家庭直線上升,中産階級、社會上層人士也上當失財,民怨高漲,警方才認真查究這類刑案。加上媒體不斷報導的提醒與教育之功,臺灣人上當比率降低,此時,騙徒發現大陸才是電信詐騙的新興市場,不但集結西進,還分散至鄰近東南亞國家,逃避緝查。 

  當臺式犯罪團夥兩岸化、國際化後,如果警方不掌握兩岸與國際的行動力,就只能被動等,守著抓人。這是過去廿多年,殺人犯、毒犯、經濟犯、貪污犯及電話詐騙犯紛紛避走大陸的主要原因。去年和今年,臺灣警政部門負責人王卓鈞兩度登陸,與大陸國務委員、公安部長孟建柱見面會談,對爾後雙方警察展開闔作項目必有助益。 

  這次能一舉摧毀跨境、跨國電信詐騙犯罪集團,在臺灣由直屬警政署的刑事警察局擔綱;在大陸,據新華社報道:“這起案件是在國務委員、公安部長孟建柱高度重視和直接指揮下,公安部和臺灣警方聯合作戰,聯手柬埔寨、印尼警方,組織開展的集中統一收網行動。” 

  兩岸關係緩和及倡議相互合作三年來,雖然簽署了很多雙邊協議,成功進行了許多交流,ECFA也確實照顧了臺灣産業界和農漁民,然而還是有很多人“無感”。這次王、孟兩會後催生的掃蕩電信詐騙集團模式,反映兩岸合作,只要肯辦實事,結果是可以更貼近庶民的感受。

  在刑事和司法互助領域,需要兩岸合作幹實事的項目還有不少,犖犖大者如販毒和販賣人口,摻雜著暴力血腥,為害治安至巨;參與幹這些壞事的集團早已兩岸化、國際化,僅靠單邊警力偵搜,必然事倍功半,難以收效,必須跨境跨區執法,才能克奏膚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