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歷史的步伐走得挺慢,但有些時候歷史的步伐卻又推進的很快!兩岸包機直航談了多少年?開放大陸人士赴臺觀光又研議了多少年?甚至就在今年上半年,這都還停留在馬英九不一定兌現得了的政見,如今從踩線團到首發團,一批批的大陸觀光團此刻已經在臺灣各處展開環島旅遊行程了。在兩岸關係的進程上,這無疑又翻開全新的一頁!
臺灣《中國時報》6日社論説,別小看啟動“包機直航”所具有的歷史意義,上一次臺北松山機場與大陸的北京、上海、南京、廣州與廈門等城市的對飛,已經是超過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歷史了。即便臺灣早在一九八八年就已開放臺人赴大陸觀光,但循港澳轉机的特殊模式也走了近二十年,如今的週末包機雖説還要再繞行香港飛航情報區,但距離全面的直航,就只差臨門一腳了,因而形容它是“世紀首航”絕對不算誇張。
當然,更多人矚目的還是這波首航所帶來的觀光收益。為迎接這批客人,臺灣從當局到地方政府,從官方到民間幾乎可説是總動員,到處都在規劃、都在構想要讓即將到來的觀光客看什麼、吃什麼、玩什麼等;除了少數還存有些許敏感地點外,幾乎很少人還會扯到政治,南部泛綠執政的縣市還為航班安排太少而集體向當局有關部門嗆聲;這意味絕大多數人所想的還是這批觀光客所帶來的商機。或許是問題已經相對單純,所以在迎接這些觀光團到來的此刻,在心態上最好能做更務實的調整,才不致導致屆時因為“期望過高”,反而“失望更大”。
社論認為,最先該有的觀念是,別再重復散佈什麼“我們還沒準備好”之類的焦慮了!儘量做好最完善的準備是該有的本分,“永遠都有待改善的空間”也本來就是常態,在大陸觀光客還沒到之前,誰也不可能把握任何問題都不會發生,許多問題甚至還要等大陸觀光團走完一趟才會發現。畢竟臺灣並不是第一天在拼觀光,不迎大陸客也必須要迎其他的觀光客,如果到現在都還存有若干重大缺失未準備好,還能夠原諒嗎?
其次,務必應從長期經營的角度做思考,讓所有大陸觀光客還會想來第二次、第三次,而不是殺雞取卵式的短線操作。讓觀光團帶著負面的口碑回到大陸。所有曾經跟團觀光的人都清楚,多數人最排斥的觀光經驗,就是觀光團硬是被安排成採購團,去到所有景點不是被帶到紀念品專賣店強迫推銷,就是不斷被兜售紀念品的小販包圍,如果再加上食宿花費上不斷被當做凱子削,試問誰還會留下任何美好的回憶?如果讓這批首航的觀光團帶回去的經驗就是這些,這股赴臺觀光熱很快就會被澆熄的。
而想也知道,第一批赴臺的大陸觀光團會挑選的知名景點,大半都會是臺北故宮、101大樓、阿里山、日月潭等地,這都是大陸客往昔對臺灣想像的延伸,許多臺灣還不錯的景點可能會被割捨,面對這種現實,地方政府或業者其實不必太過失望或沮喪,許多臺灣著名景點觀光價值,或許需要在大陸人對臺灣有更多的認識後才會慢慢納入行程,而各個景點未來怎麼行銷他們自己,本來就是應該要面對的挑戰,對大陸觀光客如此,對全球的觀光客何嘗不也是如此?
社論亦建議,對大陸觀光團未來赴臺觀光所可能衍生的問題,維持最起碼的平常心吧!大陸觀光團在全球都有脫團的紀錄,在臺灣不可能會例外,一切就都按照標準作業程式處理吧!而若干會引發爭議的語言,如“大陸觀光客可能會嚇走日本觀光客”、“大陸客離開後應全面消毒”等之類的語言,就能免則免吧!沒道理一面想賺他們的錢,一面又盡講些讓人聽了不舒服的話,這是最起碼的待客之道,不是嗎?
社論最後説,不要低估這一頁歷史轉變所具有的意義,當兩岸人民都可以不受拘束的往來觀光,彼此存有的心理隔閡勢必將逐漸降低;而當兩岸人民彼此了解的程度逐步加深,試問雙方的敵意怎麼還有可能會擴大呢?一個敵意逐漸降低的兩岸關係,對全球的投資專家、風險評估專家、乃至區域問題專家而言,絕對是有正面意義的。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