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莫迪經濟學意在創造友好投資環境

2014年09月22日 14:20: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莫迪經濟學的內涵就是創造友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各方投資,發展製造業以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國交好,就成了莫迪的必然選擇。

  印度總理莫迪在他64歲生日當天,在自己的老家與習近平夫婦在河畔共進晚餐,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印新蜜月的遐想。中印關係親近的背後,則是印度對外來投資的強烈需求。

  印度幾乎成為“不達標者”

  曾幾何時,印度被看作是一個冉冉升起的亞洲巨人,西方媒體在評價印度時從不吝嗇溢美之詞。這當然首先應該歸功於被稱為“印度奇跡”的高經濟增長率。自1991年開啟經濟改革以來,印度經濟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長。在2004年至2008年間更高達9%。外資大量涌入,進出口總額均大幅增長,印度的經濟實力快速上升。

  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印度的年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食品價格卻年年飆升,導致民怨沸騰。不僅如此,2010年11月,印度爆發了金額高達390億美元的電信腐敗大案,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僅次於水門事件的全球第二大濫用職權案;2012年8月,印度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12億人在40℃的高溫中陷入黑暗;2012年12月,印度又發生了黑公交輪姦案,被稱為印度的國恥。這一系列事件震驚了全世界,極大地損害了印度的國際聲譽。

  這樣一來,國際媒體對印度的態度悄然發生了變化。2012年年初,《華爾街日報》直言不諱地認為,印度應該從金磚成員國中被剔除,由印度尼西亞取而代之。到了6月,《經濟學人》雜誌也發表文章稱,“印度奇跡”已成海市蜃樓,印度經濟重回高速增長道路的前景不妙。7月,《時代》週刊亞洲版以時任印度總理辛格為封面,將其稱為“不達標者”。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