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經濟

中低收入者如何才能“加薪”

2012年01月05日 13:3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新年伊始,就傳出一個讓民眾欣慰的好消息。1月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今年,我國將繼續推進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研究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一直是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推進的一個目標,並且已經不是人社部一個部門的行動,而已成為多個政府部門共同的目標。在去年12月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也提出,今年要儘快提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總體思路,著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這表明,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讓國民分享到這種發展的成果,已經成為一個眾望所歸的目標。在國家已明確以拉動內需來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的方針以後,只有讓民眾普遍地增加收入,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但是,儘管這幾年來有關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可從其效果來看,卻見效不大。由於收入分配製度的失衡,導致大量工薪階層人員收入偏低,與富裕階層的差距越拉越大。這種狀況的出現,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我國經濟結構出現了不平衡,以房地産、股票的炒作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成為人們爭相進入的領域,大量先富起來的人也集中於此。而維繫國計民生的實體經濟,由於不可能像房市、股市炒作那樣依靠泡沫的堆積實現財富快速膨脹,因此反而退居次要地位,其職工收入也長期處於收入分配結構的底層。

  由於我國已經走上市場經濟軌道,企業大都具有了包括職工工資確定在內的自主權,因此,政府直接插手干預企業工資,比如越俎代庖地給企業制訂一個工資標準已經不可能,實際上政府也無法給千差萬別的行業確定工資標準。政府能夠做的只有確定一個本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但是這個標準只適用於一些技術含量極低的工種,缺乏向全社會推廣的可能性。因此,改革工資收入分配製度,其實“功夫在詩外”,政府能夠做的就是改變以往那種將政策的著力點過於集中于虛擬經濟的習慣性思維,大力支援實體經濟,特別是在實體經濟構成中佔有重要份額的民營中小企業。

  我國民營中小企業雖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敵國有企業,但它們在吸收社會就業方面承擔著很重要的功能,提高民眾收入,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其面向的對象基本上就是他們。如果大量的中小企業職工收入能夠提高,那麼,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能得到可觀的改善。長期以來,由於政策的偏差,政府在市場中逐漸産生了利益,而這種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過政府支配的國有企業來體現,民營中小企業則很難像國有企業那樣,直接得到政府的傾斜性政策。在民營中小企業難以與國有企業展開充分市場競爭,只能從市場“邊角料”賺取一些蠅頭小利的情況下,企業的持續性經營面臨很多困難,即使想提高職工收入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正是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的一個制度性瓶頸,同時也形成了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一個著力點。

  很顯然,雖然政府不可能直接指揮民營中小企業提高職工工資,但是,政府可以通過對中小企業加大政策性傾斜的力度,間接地讓民營中小企業不斷地提高生存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從而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去年,政府已經通過減免稅收、調整銀行信貸方向等財政和貨幣手段,來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今年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沿著這個正確方向,繼續推動民營中小企業在我國實體經濟構成中擴大市場佔有率。只有民營中小企業有了足夠的生長空間,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才有了保證,政府所期望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才有希望從藍圖轉化為生動的現實。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