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旅遊界,導遊被稱為“旅遊業的靈魂”,一名好的導遊會帶來一次愉快之旅,否則,必定費錢又費心。不過,導遊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甚至一被提及,就“等價于”宰客欺客、強制消費、甩團謾罵等負面形象。如何解“導遊之痛”,成了一道業界難題。
針對此,今年5月,國家旅遊局在多地啟動了線上導遊自由執業試點工作。近日,三亞的97名導遊開始接受網上預約。不僅僅是“網際網路+導遊”,最近,旅遊業的凈化之風還吹向了一些“老問題”,比如不合理低價遊。國家旅遊局就此約談了阿裏旅遊、去哪兒網等線上旅遊企業,要求對所經營的不合理低價遊進行整改。
一邊是試水“網約導遊”,讓共用經濟的模式進入旅遊市場;一邊是堅決對旅遊頑疾下猛藥、常清理。旅遊行業的“除舊布新”,讓導遊執業渠道更加多元化,讓遊客個性化需求和自主性選擇更易滿足,就是意在實現真正的放心遊、滿意遊、幸福遊。
旅遊亂象之所以頻繁成為輿論焦點,旅遊問題之所以常説常新,與品質需求緊密相關。這種關聯性,不只是表現為財富收入的增長、生活選擇的多元,更表現為對服務、標準的高要求。如果前者促使人們更有條件走出去加入“驢友大軍”,那麼後者就是對旅遊市場的篩選、對旅游水準的“倒逼”。從根本上説,服務好不好、品質高不高、口碑硬不硬,決定了遊客如何選擇,也決定了市場能否健康發育。在這個意義上,不管是導遊執業的“網際網路化”還是價格合理的品質出行,都要讓旅遊回歸品質,回到以産品和服務作為核心競爭力的軌道上來。
“品質旅遊,理想消費”,但品質終究是個概念,如何讓概念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才是最實際的旅遊紅利。打造旅遊産品、提升旅遊品質,一個關鍵方面就是標準化建設。旅遊的標準化建設不是樣板化工程,也不是抑制旅遊景區多元、特色地發展,更多地是為旅遊服務提供一個操作指南,為遊客評價提供一個有依據的參照係,為監管部門處理相關投訴及實施行業管理提供一個應對機制。去年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出,著力改善旅遊消費軟環境,建立健全旅遊産品和服務品質標準,健全旅遊投訴處理和服務品質監督機制。換言之,推進旅遊標準化,是提升服務品質的要求,也是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要求。
旅遊服務是無形的,産品是有形的,共同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極為重要的“供給側”。一位業內人士曾説,一個地方旅遊資源再好,如果沒有優異的服務品質和優質的旅遊環境,其形象和效益會大打折扣。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線上線上的旅遊服務機構越來越多,開發出來的旅遊産品也不少,看似種類全、花樣多,但同質化嚴重、旅遊體驗下降,簡單複製、價格競爭已難成為爭奪客源的良策。未來,誰能在旅遊供給上做好文章,誰就能贏得遊客信賴,也能很大程度上化解遊客對旅遊業的“選擇無力”和“信任危機”。
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羅素曾在自傳中寫道,“自己並不是個天生快樂的人……現在,相反的,我熱愛生活。”與哲學家讀書學習的解脫之道相比,旅行是多數普通人打開興趣世界、卸載煩惱、提升幸福感的路途。以遊養心,不僅是遊客“用腳投票”,更是包括旅遊業在內的整個社會需要呵護的“詩與遠方”。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