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微信上的食品安全流言能治嗎

2016年09月01日 11:44:06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最近和朋友聊天,朋友開始吐槽他70歲的老媽,説自從老太太學會玩微信以後,就天天給他發一些有關食品安全的視頻或文章,標題一個比一個驚悚:比如《驚,粗大的黃瓜不能吃,吃了等於服毒》《小心,市面上出現治癌番茄,問清産地再買》《櫻桃劇毒,千萬別榨汁》《毒中之王的蔬菜竟然是——》等等,這些視頻很多還是出自一些正規的地方電視臺,有記者深入市場調查,還有專家幫忙佐證,讓人不敢不信。弄得老太太整天一驚一乍的,什麼都不敢吃,什麼都不敢買,原本正常的生活都給攪亂了。

  筆者對朋友的吐槽深有感觸,在筆者的微信群裏也有這麼幾位專門愛發這種資訊的親友,開始的時候被這類標題吸引了,還進去看看,可時間一長,就生出了逆反心理,都幾十歲的人了,一直活得挺好,看了這些玩意兒都快被整辟穀了,算了吧,愛咋咋地。

  我雖然想得開,可家裏人未必想得開,尤其是家裏的老人想不開,學會了上網,又玩上了時髦的微信,自我感覺已經跟上時代的腳步了,但關心的內容無外乎還是食品的安全和家人的健康,所以每天就是盯著這些內容看,弄得神神叨叨的,買回來的蔬菜水果不敢吃,能翻來覆去看上半天,再誇張一點就乾脆自己做起“科學室驗”來了。這還能不能好好過日子了?

  微信上有關食品安全的內容氾濫,真假難辨,一方面是標題做得聳人聽聞,一方面是內容無法分辨。動輒某某專家、某某研究所、某某老中醫、某某三甲醫院的主任,這些人真的存在過嗎?不知道。這些人説的話靠譜嗎?不知道。反正糊弄科學素養不高的普通老百姓足夠了。

  作為媒體人,對別的問題沒有研究不敢多嘴,但對微信這種自媒體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真實與否並不是評價微信內容好壞的標準,傳播力才是。所謂傳播力,就是那些“10萬+”。哪怕事後再道歉、再打臉,反正當時的“10萬+”是到手了。就像當初趙薇新片起用“臺獨”演員戴立忍引發風波時,有微信公號文章指斥趙薇是共濟會,對他人使用巫術一樣,趙薇是不是共濟會,是不是巫婆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實實在在的“10萬+”。此類關於食品安全的微信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説得對不對、科學不科學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關心、有人傳播。

  然而,食品安全問題與別的問題不一樣,它事關人身健康,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只求“10萬+”而不顧真實性和科學性的話,那很可能造成社會恐慌。特別是一些以正規報紙、電視臺為依託的微信公號,有時就是把一些在地方檯、生活類節目做的內容加工一下,弄上一個驚人的標題,就變成公號內容,這類內容對人們的影響力更大,人們更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自媒體時代,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已經從傳統媒體、網路,變成了微信,但並不是所有的自媒體都能夠承擔起媒體的責任,似是而非、誇大其詞,甚至是直接造謠,也是自媒體相當普遍的毛病。那麼誰來管理這些問題呢?特別是像食品安全這種對社會穩定、人心安寧具有重要作用的話題?

  辟謠,辟不過來,辟謠的速度根本追不上造謠的速度;封號,沒有足夠的理由;強調自媒體責任,在當前自媒體大戰的背景下太過奢侈。我們似乎已經陷入了治理困境。這個時候能做的應該是政府與民眾的協作。對政府來講,辟謠是必須的,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政府、媒體理應與流言較量,讓人們在將信將疑時,選擇向權威部門、權威媒體尋找答案。

  對公眾來講,自媒體時代,尤其需要提升媒介素養。自媒體給了街頭流言傳播的渠道和機會,口口相傳的流言,插上了網路的翅膀,成幾何式傳播,公眾的媒體素養就在於分辨媒體,從正規渠道獲取科學的資訊,而不是還停留在傳播小道消息的水準上。(葉 泉)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