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補腎的“六味地黃丸”到底什麼時候吃

時間:2014-09-01 15:1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六味地黃丸是廣告上最常見的補腎藥,之所以最常見,不僅是因為商家的商業宣傳,而且也因為這是補腎藥中最平和的一種。

  前面說了,中醫的“腎虛”不是指腎臟這個實體器官的虛損,而是形容虛損的一種程度。筆者陳小野經過多年研究,得出一個最新的結論,腎虛其實也是分幾種程度的:最輕的是“腎氣虛”,其次是“腎陽虛”,之後是“腎陰虛”,最嚴重的是“腎精虛”。到了“腎精虛”的程度時,身體“有形物質”的消耗就明顯了,成年人會偏瘦、幹枯,身材佝僂、變矮;孩子就表現為發育遲緩,這個時候孩子會出現“五遲五軟”,就是囟門閉合晚、站立時間晚、說話晚等,都是物質基礎不牢固的結果,和老年人的腎虛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最早發現這個問題的是宋代的兒科名醫錢乙,他摸索著給那些先天發育不完善的孩子通過補腎來治療,漸漸的,一個方子就固定下來,就是現在的“六味地黃丸”。從治療孩子“五遲五軟”的效果來看,它適合的腎虛是比較嚴重的程度,換句話說,這個藥對腎虛的調整力度更大了,力度在補腎陽的藥物之上,是針對腎虛中程度比較嚴重的“腎陰虛”的。

  同時,六味地黃丸的藥性其實是相對平和而且稍微偏溫的,如果你吃得過多是可能會上火的,這是很多服用者的感受,而且真的遇到陰虛導致的虛熱,比如出現手腳心熱、盜汗的時候,是要在里面加上知母、黃柏的,也就是知柏地黃丸。之所以有這種藥,就是因為六味地黃丸的涼性是很小的,清虛熱的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知母和黃柏兩個能清瀉虛火的藥物。由此也可以看出六味地黃丸的平和,畢竟它是能用在孩子身上的藥物。

  與之相對的,知柏地黃丸則不適合長期吃,因為它在補陰的基礎上還有清虛熱的藥物知母和黃柏。只要手腳心熱、盜汗、心煩、口瘡等虛熱症狀消失了,知柏地黃丸就要停。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