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老人是本書,但只是一本書

時間:2014-09-01 15:09   來源:中國臺灣網

  有俗話說:每個老人都是一本書。這話不假,活了一輩子的人,人生經驗自然很豐富、寶貴,後人如果能掌握這些前人經歷過的經驗,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他們確實是一本“人生教科書”。但是,是書就有局限性,更多的是做參考。所以,上了年紀的人如果重新出山,一般做“顧問”更好,這些都意味著他們的經驗可以幫助年輕人做決策,但不太適合自己做決策,不是因為跟不上時代潮流,而是從生理上,從器官組織的進化角度上看,老年人的一些功能已經退化了。

  人的記憶分“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如果從學術角度解釋,這兩種類型的記憶有幾點不同:第一,思維加工的深度對“外顯記憶”有非常明顯的影響,而對“內隱記憶”效果並沒有影響;第二,“內隱記憶”隨時間延長而發生的消退較少,而“外顯記憶”則消退較多;第三,“要記的項目越多,越不容易記住”這個特點,更多體現在“外顯記憶”上,“內隱記憶”與此關係不大。

  綜合這些特點,通俗一點兒講就是,“外顯記憶”是通過後天的主動學習獲得的,而“內隱記憶”很多是下意識中慢慢積累、掌握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記憶能力。

  這兩種記憶的發育是不同的,“內隱記憶”出現得很早,而且到了晚年還保存著;但“外顯記憶”則相反,出現得晚而衰退得早。這是因為保持“內隱記憶”的大腦結構是“視覺區”,出現得較早,而決定“外顯記憶”的是額葉,前面說了,額葉是大腦中最晚成熟的組織,所以額葉自然也最先衰退,因此,它主管的“外顯記憶”也就比“內隱記憶”消失得早。

  這些特點表現在老人的記憶上就是,那些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知識、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或消失,讓他們重新通過學習、掌握新的知識基本上不可能,這就是老年人的普遍特點,他們的“外顯記憶”會隨年齡增長而減退。

  但是,有些記憶是始終不忘的。比如有媒體報道過一對同樣罹患了老年癡呆症的夫妻,他們對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記不住、分不清了,唯獨互相記得彼此,于是這也成了謳歌愛情的理由。如果從發育角度看,這種互相的記憶不是靠學習,而是在本能中形成的,屬于“內隱記憶”,確實是可以相伴一生的。

  那些通過本能掌握的知識、能力,是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改變的。比如從小就會的東西,從小就有的記憶,這些都屬于“內隱記憶”,所以,即便這個人老了,甚至癡呆了,這些記憶仍舊可以是正常的,還記得小時候的夥伴,甚至家里的樣子。但是,他們可能記不住今天中午吃了什麼,甚至不會用鑰匙開門,因為後者是通過學習掌握的“外顯記憶”。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癡呆症(現在也稱“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見,但是,同樣罹患癡呆、失智,可能隨每個人智力能力的不同,表現程度,甚至被及時發現的可能也不同。有神經內科醫生深有體會地說,很多一直從事腦力勞動、靠智力吃飯,而且年輕時很聰明的人,雖然也難免患上老年癡呆症,但發現起來往往更遲,這可能就是因為他們擁有智力的優勢,通過本能而掌握的“內隱記憶”更多、更豐富。因此,即便“外顯記憶”已經受損,但因為“內隱記憶”足夠強大,綜合在一起,與那些智力平平的人相比,仍舊顯不出傻,覺察不出癡呆。所以,當他們被發現癡呆時,往往程度已經很重。

  在事情的決策中,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外顯記憶”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它們比基于本能的“內隱記憶”更高級,而這種記憶,到了老年就欠缺了。因此,在社會生活中,老年人與年輕人最好的合作辦法就是借鑒老人的經驗,認真讀懂老人“這本書”,但最終的決策還是需要年輕人或“外顯記憶”沒有受損的人來做,這樣才更能保證事情的成功。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