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多行業曝信用違約事件 專家:不能全靠政府

2014-04-02 16: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多行業曝信用違約事件專家:不能靠政府兜底解決

  中新網4月2日電 (金融頻道 汪潔)近日,繼債市“超日”違約事件打破“剛性兌付”後,興潤置業又打響了房企債務違約第一槍,引發了投資者關於打破剛性兌付是否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擔憂,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院教授張海雲表示,在經濟轉型期出現違約事件是正常的,剛性兌付的打破對整個金融市場是種進步,將使市場理性評估投資風險。

  多行業違約事件頻發 專家稱局部違約不必恐慌

  繼中誠信託産品“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誠至金開1號)30億兌付風波、吉林信託松花江(77)號兌付風波後,今年以來,山西鋼企海鑫鋼鐵資金鏈斷裂引發銀行討債、奉化興潤置業債務危機老闆失聯等違約事件相繼出現,引發市場恐慌情緒。

  中誠信託與吉林信託違約産品均涉及礦業,違約金額大,發行公司難以兜底。礦業變現難的行業屬性、信託公司的“通道”屬性導致項目缺少審查等問題在這兩起事件中暴露無遺。

  海鑫鋼鐵的信貸違約引發了行業內對産能過剩行業的金融風險的高度關注。諮詢機構“鋼之家”總經理吳文章指出,要尤其關注兩類鋼鐵企業的信貸風險:一是負債率較高的企業,二是盲目多元投資、戰線拉得太長的企業。

  浙江奉化龍頭房企興潤置業因無法償還債務而破産的消息,再度引發市場對房地産行業信貸違約風險的擔憂。今年部分銀行收緊房地産貸款,房地産融資通道變窄。業內人士預估,隨著限購限貸等緊縮性調控的持續,或有更多中小房企面臨資金鏈斷裂問題。興潤事件之後,寧波當地銀行對房地産貸款審核變得更為嚴格。經濟評論員葉檀對此評論:興潤置業事件發酵,顯示為房地産泡沫支付局部代價的時代已經開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院教授張海雲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表示,從宏觀角度看,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粗放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向綠色、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細化發展模式轉型是大勢所趨,以往過度融資的行業自然難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房地産、鋼貿、煤礦等行業就面臨著風險的顯性化,“這些行業違約遲早會發生,違約的推遲依賴於進一步的融資,但新的資金逐漸不流入這些行業,如此導致違約事件集中爆發。”

  此外,他認為,影子銀行的出現和膨脹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違約的發生。近年來房地産和一些産能過剩行業的風險顯著上升,監管機構為了防範系統性風險,限制了銀行在相關領域的信貸,但這些行業的資金渴求沒有減少,只好借助於影子銀行,用比較高的收益率來吸引資金,致使這些行業的風險越來越大,直至剛性兌付被打破。從風險意識角度考慮,未來流向這些方面的資金將變得更謹慎,“在經濟轉型期出現違約事件是正常的。”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3月14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4年進入償債高峰期,市場流動性偏緊,資金成本偏高,企業融資壓力加大,個別經營困難的企業不排除出現違約的可能。但局部違約只要不存在系統性、持續性的問題,就是正常現象。

  張海雲也認為,有些違約是個案,只要不引起大規模傳染其系統性風險是可控的,公眾不必盲目恐慌,“恐慌會加劇市場的關聯性共震效應,而信心則是市場的穩定器。”

  打破剛性兌付有利於金融改革 系統性金融風險不能靠兜底解決

  信託業違約方興未艾之際,3月4日,上海超日發佈無法在3月7日全部兌付“11超日債”第二期利息的公告,正式宣告違約。國內債券市場首個正式宣告違約的案例誕生,債市的“剛性兌付”遭打破,引發公眾對“剛性兌付”的大討論。

  張海雲認為,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剛性兌付本身違背了金融的客觀規律。

  他分析,只有投資者靠理性判斷決定資金流向才能優化社會整體的資源配置,而剛性兌付下個體的理性投資決策造成社會整體範圍的非理性資源配置。“如果一直兜底,投資者無需看風險,只需看收益,這種非理性投資造成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紊亂,是需要打破的。”

  他認為,剛性兌付的打破對整個金融市場是種進步,使市場理性評估投資風險。剛性兌付如果由顯性擔保支撐也較為簡單,因為這會迫使擔保方作出理性判斷取捨,問題是現在的剛性兌付大多是由隱性擔保支撐的。“隱性的擔保是一種潛規則,但當漏洞真正出現時誰都不認為損失應由自己負責,投資者、銀行、信託都不認為自己應該承擔損失,損失變成了窟窿,而損失的形成源於相關各方對於風險的漠視。”

  據申銀萬國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目前從投向上看,房地産、基礎産業和工商企業這三類信託分別佔整個信託規模比例為51 .77%、26 .74%和17.97%。隨著房地産行業逐漸進入飽和期,資金流動性收緊,投資風險加劇,興潤置業違約事件引發市場人士擔心,一旦違約發生,投資者信心受到重大打擊,大量到期的信託和理財産品無法滾動發行,信貸大幅緊縮會直接引爆系統性的信貸風險。

  張海雲表示,剛性兌付的打破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系統性風險不能靠銀行和政府來兜底。兜底會導致過度投資繼續放大,泡沫越來越大,這樣系統性風險不斷積聚,最終更難以控制。打破兜底使得投資者更為謹慎,從而抑制泡沫的積聚,打破兜底應該疏堵並用。“出現剛性兌付被打破,這種行業性的風險就會逐漸的擴散開來,信託兌付危機和債券違約事件喚醒了投資者的避險意識,也使得許多到期而缺乏償債能力的項目面臨再融資的困境,這有可能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估測金融連鎖反應到底多大有一定難度,需要為此進行全面深入的統計工作。”

  經濟參考報3月26日報道,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分析稱,實際上,“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一個核心提法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是,如果市場本身是扭曲的,那麼其資源配置的效果肯定不是最優的。以非銀行融資為例,其高速發展背後的很大一部分動力不是來自於金融資源的優化分配,而是由於監管套利等不當因素。” 他認為,未來要健全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機制,必須儘早打破剛性兌付的怪圈,並且強化監管措施以抑制監管套利等不當行為。(中新網金融頻道)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