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13年,我國G D P達568845億元,每人平均G D P達6700美元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每人平均G D P達到12616美元的國家,就屬於高收入國家。我國目前已經有42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進入到發達行列。
但不少網民指出,我國G D P不斷增長值得欣喜,但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還相去甚遠。城市是不是步入發達行列,僅看每人平均G D P是不夠的。政府應把精力和工夫花在真真正正為人民群眾做實事上,比如,進一步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步伐,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
選擇性發達不是真發達
“計算G D P的時候把外來人口創造的財富算進自己的城市,計算每人平均的時候,卻把外來常住人口排除在外,每人平均G D P立馬飆升,原來政績可以如此容易地做出來!”網民“ialachen”説。
“發達國家主要從四個方面衡量:每人平均G D P高、工業技術發達、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必須同時滿足以上四點才能算是發達國家,缺一不可。就算這些城市每人平均G D P達到了,其他三方面還都在小學生水準吧?”網民“寡婦鄉馬鄉長”説。
網民“jxshdz”也説:“又來選擇性發達,國民的收入、福利保障達到發達國家水準才是真發達!”
網民“姚樹潔”指出,中國G D P的48%用來生活,美國卻是89%。按照這個比例,中國每人平均G D P要到達2萬美元以後,才可以算高收入國家。
網民“淩兒”表示,就算真的達到了,也沒什麼值得炫耀的。醫療的費用和效果、效率,養老補助和生活品質,失業補助,正負運作效率,交通和環境,是社會財富的一個重要成分,這些非貨幣成分和心理因素並未加入到G D P數值當中。這種每人平均G D P數字沒有任何價值。
每人平均收入不等於生活品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全 國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達 到18311元,比上年增長10.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 .1%。然而,有媒體做的2014全國兩會熱點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網友表示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
網民“羅瑞明”指出,收入是衡量生活水準高低的重要指數。生活水準高低,關乎是否有錢,還關乎錢的購買力。增加收入的目的應該是提高公眾的生活水準,是幹貨,實打實的實惠。
網民“Fu-B o”也説:“老百姓沒有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改變。物價上漲工資不變,很多群眾的實際生活水準下降了。”
全國人大代表蔡繼明表示,在某些地方,商品房價格相當於當地居民收入的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公費醫療相對支出較低,教育支出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實際上人們會覺得自己的收入增加得並不明顯,甚至還會感覺有所下降。
“每人平均G D P上去了,但不等於生活水準提高了。”網民“朱偉”指出,很多老百姓會覺得並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這説明目前在制度安排和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
盼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網民“馬光遠”説:“如果仍然把經濟增長作為最重要的目標,説明還沒有做好真正轉型的準備。在我看來,居民收入增長的目標、農民工享受市民待遇的程度、環境治理等等,應該位列經濟增長目標之前。”
網民“東方日出”表示,目前,我國每人平均收入佔每人平均G D P的比重遠遠低於國際水準,行業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以及財産性收入差距仍在擴大,人民感受到的生活水準不高。希望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步伐,將國家財富有效地轉化為個人財富。
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建議,在“提低、擴中、限高”的原則下,中心點還是要“擴中”,應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調節利益關係和收入分配的一個重點。
網民“唐鈞”進一步指出,實際上“限高”並不難,主要看中央領導的決心。最困難的其實是“提低”,因為需要“提”的低收入群體並非只局限于社會保障對象,而是佔中國50%至60%乃至比重更高的低收入工薪勞動者,即要解決“工作貧困”的問題。“提低”不能奏效,“擴中”也就成了問題。
(記者 班娟娟 整理)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