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廢除公積金呼聲再起 公積金如何“活起來”?

2014-07-11 11:12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導讀】廣州公積金新政二次徵求意見,廢除公積金呼聲再起。

  央廣網財經北京7月1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生存還是毀滅?”對於住房公積金來説,這是個問題。其實,住房公積金存廢爭議由來已久,近日,因廣州公積金新政二次徵求意見,可貸額度減少,並且死守貸過不能再貸,廢除公積金的呼聲再起。此前關於公積金的觀點,比較多的是詬病它劫貧濟富、提取困難、管理混亂、投資水準低下、政府挪用、貪腐風險等,有人認為,應該直接廢除公積金制度,讓市民的薪金上漲,自己打理這筆收入,實現增值;有的人認為,公積金制度惠及了廣大民眾,廢除後,人民利益難以保障。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我們認為,應該深入分析公積金制度的優劣,拿出詳實的調研資料和數據作為論據,並且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公積金存廢問題。

  市民對於住房公積金的看法不一。

  市民:我同事買房子基本上每個月自動會從他公積金卡裏面扣錢,再去銀行還的那部分貸款就會少一點,很有效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

  市民:我們也很想用公積貸款,但是沒有滿足條件,它要求賬上最少有75000塊錢,我們兩個都沒有那麼多餘額,所以只能商業貸款,但是公司給我們交的那部分公積金是取不出來的。

  按照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安排,有的市民使用公積金貸款買了房,而有的市民卻因為條件暫時達不到而無法使用。具體情況紛繁複雜,而大家對這項制度的態度也就會有所不同。而目前,更讓人們關注的是公積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報道説,目前全國有各級公積金管理機構606個,儘管數量大大減少,但執行改革十多年,機構歸併仍然沒有到位。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認為,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各自為政,暗藏隱患。

  曲建:在地方政府運作過程中,一旦出現資金面斷裂的危險,甚至警示資金短缺,地方政府就開始把腦筋動向了住房公積金,如果這個資金被挪用了,那很顯然老百姓想貸款購房的時候就沒資金了。

  如今住房公積金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與當初設想的讓普通職工也就是中低收入家庭買得起房,住得上房的初衷有些背道而馳,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住房公積金成為“雞肋”呢?中國城市運營商業地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欣明認為公積金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戴欣明:住房公積金本身已經具有了金融的屬性,但是並沒有從金融這個角度來運營這部分公積金。這樣就發現公積金大量的截留,而同時在只有條例沒法律的前提下,運作公積金的時候,是很難把手腳放開的。

  住房公積金為何讓很多人“想説愛你不容易”?運作到現在,這項制度又有哪些弊病?到底是該廢還是該留?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將就此評論。

  住房公積金設計的初衷是“高收入者不補貼,中低收入者較少補貼,最低收入者較多補貼”,讓普通職工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買得起房、住得上房。住房公積金制度運作到現在,是不是實現了當初設立它的初衷?

  石磊:初衷是極其善良的,問題是運作到現批評的多,肯定的少,那這就涉及到這項制度本身的紅利和運作成本孰高孰低?紅利就是説這個制度帶來的福利的水準如何,以及福利的分享程度、公平的程度,成本就是這個制度本身的存在有一筆消耗。

  而現在有人質疑住房公積金“濟富不濟貧”,甚至有的人認為住房公積金是在“劫貧濟富”。目前來看,住房公積金制度有哪些不足?

  石磊:“劫貧濟富”不準確,而且恰恰相反,富人現在最不滿意,因為他繳的更多,即使買房使用了幾萬塊錢或者十幾萬塊錢,但賬戶下面已經有幾十萬了,大家就擔心我剩下來的錢能不能透明化的合理的使用。無論窮人和富人,都可以質疑,這是我們的錢,我們是委託人,政府是代理人,委託你去做事情,結果代理人卻把我們的錢花掉了。

  可以説,當前中國公積金正處在創新轉型的重要時期,改革是發展的唯一齣路。公積金制度是否能保持生命力,就看是否跟得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了。目前應該如何改善?如果要是真的取消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又能拿什麼來替代,從而保障廣大人民的住房需求?

  石磊:圍繞這些問題和社會的傾向,改革應該是四個重點,一必須下決心把縣一級下面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撤掉,這樣可以降低成本;第二資金運營透明化;第三資金的使用合理化;第四,資金要能夠借助於金融市場,能夠很好的運作,讓它不斷産生增量,存量不受損,又有不斷的增量進入,讓這個事情做的更好,如果這幾項都做不到,我們寧可撤掉。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