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工業和資訊化部今天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召開肉製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交流會,近年來,“雙匯事件”、“鼠肉代替牛羊肉”等肉製品問題層出不窮,為此,工信部計劃開始推動實施試點地區肉製品溯源體系,遏制肉製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這個追溯體系源頭應該是一個小小的晶片,這個晶片會在牛羊一生下來就被注射到它們的耳朵裏,好像給了它們一個身份證,今後無論它長多大,在出欄還是在銷售過程中,都有跡可循。換句話説,我們吃的每一塊肉以後都可以找得到源頭,所以這樣就可以大大避免很多人擔心明明買的是羊肉片,但吃到的確是鴨肉甚至是鼠肉。具體而言,總目標就是實現肉羊養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費終端等全産業鏈的無縫監管,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統一來打造一款專業的品牌,進軍高端市場。
工信部2013年首先在錫林浩特市、東烏珠穆沁旗、蘇尼特右旗三個縣開展,有試點工作基礎優勢的地區和錫林郭勒盟肉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進行追溯試點的建設,年內將建立30萬隻羔羊可追溯檔案。目前項目建設進展比較順利,軟體和硬體安裝以及數據資訊調試工作已經完成,各追溯環節也已經基本完善,追溯體系已經投入了試運作。
相應試點其參與追溯體系建設的(養殖戶)共計3290戶,其中錫林浩特實施683戶,東烏珠穆沁旗709戶,西蘇旗是2474戶,這些全部完成了基礎資訊的錄入工作。同時比較值得關注的就是盟旗兩級財政將給佩戴耳標羊的每只補貼20元,加工企業給佩戴耳標羊是每只補貼15到20元。(記者 張棉棉)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