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食品安全“零容忍” 這樣做是值得的

2013-09-05 09:22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雖然恒天然乳粉事件被證實是個“烏龍菌”(本報曾在2013年8月30日B5做過報道),但相信很多人心中仍有疑團,“國際玩笑”是怎麼開出來的?已經召回的産品將如何處理?這次事件造成了多少損失?

  近日,達能嬰幼兒營養全球總裁Felix Martin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此次召回事件對達能的影響極大,達能嬰幼兒營養事業部第三季度的業績將下滑。然而,“我相信我們作出了正確的決定。如果同樣情況再次出現,我也會毫不遲疑地作出同樣的決定。”同時,Felix Martin澄清,目前並未決定對恒天然採取任何法律行動。

  烏龍菌影響不小

  達能嬰幼兒事業部

  預計三季度銷售下滑

  達能集團表示,為了進行召回和恢復銷售,達能集團發生了“本期未準備費用”。

  Felix Martin解釋,此次事件涉及到8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柬埔寨。除多美滋外,紐西蘭市場銷售的可瑞康 (Karicare),以及中國香港地區銷售的牛欄 (Cow &Gate)都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響。

  “我要説的是,此次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極大,導致達能整個嬰幼兒營養事業部在第三季度的業績會下滑。”Felix Martin説,但整個集團對於第三季度,達到承諾的5%“自然增長”的目標還是有信心的。

  恢復品牌信心是重點

  尚未對恒天然索賠

  記者昨天登錄多美滋天貓旗艦店,發現醒目位置貼著《官方確認:多美滋産品安全》的大幅公告。在可瑞康天貓旗艦店,“真相大白,過去沒事,現在更沒事”的標語在不停滾動。“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恢復消費者對多美滋品牌的信心。”Felix Martin表示。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達能準備對恒天然採取法律行動,對此Felix Martin特別澄清:“公司目前尚未決定對恒天然採取法律行動。”據了解,達能集團需要等待兩個評估結果:一是評估該事件帶來的各種損失、開銷,這也取決於用戶信心的恢復程度;二是得到“預防性召回”之前測試方的相關文件。

  “8月初被恒天然告知濃縮乳清蛋白粉檢測中發現異常。與此同時,達能品質監控體系未發現異常,也沒有收到産品導致健康問題的報告。而恒天然並未提供測試方的相關文件。”Felix Martin講述了事件始末,恒天然希望進一步檢測,雖然那個時候他們認為出現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復檢需要2~3個星期的時間。達能有一個原則,即對安全問題的“零容忍”。“因此,我決定,在等待復檢結果的過程中,把所有的産品從市場中召回。”

  現在,所有的檢測都已結束。經過包括國家質檢總局、紐西蘭初級産業部、達能以及德國、美國等地的第三方實驗室的反覆檢測確認,1400多項檢測結果都顯示産品沒有任何問題。

  FelixMartin表示,恒天然是負責任的公司,檢測異常的情況下有責任向當局和客戶通報,但很遺憾恒天然未能及早通知多美滋,雙方本可以用更多不同的檢測方法來驗證,以避免巨大損失。

  “預防性召回”

  才是負責任的

  自此,“烏龍菌”終於顯形,而多美滋産品安全事件也真相大白。據多美滋嬰幼兒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敏放介紹,多美滋此次採取了預防性召回,14個批次,300多噸奶粉被召回到上海,公司將會對其進行無害處理,不會重新流入市場。

  據記者了解,在我國的相關規定中,目前沒有“預防性召回”一説。我們常聽到的類似詞語是“主動召回”:確認産品存在缺陷的,生産者立即停止生産銷售存在缺陷的産品,依法向社會公佈有關産品缺陷等資訊,並及時實施召回。

  “有人當時告誡我説:一旦召回,沒事也變成有事了,但我想,對一個負責任的企業來説,這是必須要做的決定。”盧敏放説,“可以説多美滋是中國食品行業實行預防性召回的先驅。”

  市場人士分析,這種資訊公開和不計代價的召回是值得肯定的。涉事企業第一時間對相關事實進行回應,保證資訊公開透明,並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關措施,這樣能和消費者有效互動,從而獲得理解。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消費者不要一聽“召回”就緊張,這是全球處理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的共用手段,並不意味著確定性的危險和傷害。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和企業要及時根據風險狀況進行分析和解讀,讓消費者心中有數。 本報記者 陳婕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