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面對“職業焦慮” 你有職業危機感嗎?

2014-06-20 08:5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面對“職業焦慮” 你有職業危機感嗎?

  百度供圖

  知識更新加速,網路滲透加深,你所在的行業企業,是否受到衝擊?

  體制門檻打破,身份界限模糊,你所擁有的安定感,還能持續多久?

  她、他、他們都轉行了、跳槽了,你是否心裏猶豫躁動,進退兩難?

  職業危機感,這個以往多為夕陽行業、中年群體擁有的“焦慮體驗”,如今正在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蔓延。實際上,不是你“慢”了,而是這社會變得更“快”了。

  職業危機感來襲,怎麼辦?你還有多少光熱可以發散?你所在的機構組織是否依然需要你?該如何引導帶領員工走出困惑,適應轉變,挖掘潛能,轉“危”為“機”?

  我們將推出連續報道,與您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編 者

  “不轉行,就‘等死’”

  ●很多人都有職業危機感

  一個多月前,36歲的王麗做出一個重大決定——離開自己已經工作了13年的報社。

  一切源於一場突如其來的報業整合。

  王麗之前所供職的這家都市報紙,在當地雖不算數一數二,但其主打的民生新聞卻也做得頗有特色,很受市民青睞。然而,2014年伊始,因為整個城市報業的改革需要,這份報紙不得不接受被關停整合的命運。

  關停後,原報社一部分骨幹編採人員被分流進其他報紙,王麗也是其中一員。但是,經過再三考慮,她還是毅然選擇主動辭職,去了一家醫藥企業當公關。

  “其實,跳槽的想法三四年前就開始萌生了,這次的事件只不過是催化劑,促使我最終做出這個選擇。”王麗坦言,近10年內,紙媒發展漸受衝擊,都市類報紙更為明顯,這一切讓她有危機感。

  王麗的危機感在於看衰行業發展,而張強的危機感更多源於崗位升遷的瓶頸。

  研究生畢業沒多久,張強就被一家著名的外企錄用。在之後的十年裏,他憑藉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一步步做到了公司的中層領導崗位。然而,伴隨著職務的不斷提升,張強的職業危機感也與日俱增。

  “外企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天花板效應’,即公司的最高職位往往都是給老外,一般不會提拔本土的員工,無論你多優秀。所以,像我們這種做到中層的人,雖然能力和知識儲備都足以勝任更高的職位,但還是不會有什麼機會。”張強説,“而且,每天工作佔用的時間越來越長,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收入、待遇等各方面卻不是成正比增長。”

  張強表示,如果一兩年之內再沒有什麼變化,他就會果斷選擇跳槽或者自己創業。“也許會到國內的公司擔任更高階的一個職位。選擇創業,可能規模、品牌或者是平臺沒有那麼大,但是會很自由,話語權也會更大。”

  無論國企、外企還是民企,無論傳媒業、金融業,還是教育行業、房地産業……從業者普遍存在著職業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有的來自收入、崗位升遷方面的預期遲遲不能兌現,有的則是擔心行業衰落、企業解體、自己被解聘。就連一向手捧“鐵飯碗”的公務員們,也因體制改革、末位淘汰而危機感重重……

  你不變,職場在變

  ●危機感來自內心也來自環境

  國內職場上的很多人都有著和王麗們一樣的感受和經歷,他們內心恐慌、迷茫、糾結、掙扎,同時試圖改變。

  為什麼會産生這種危機感?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資深職業規劃專家薩如拉認為,原因之一是資訊時代的知識更新加速。

  一份研究資料顯示:在知識更疊日益加快的今天,一名本科生走出校門兩年內,一名碩士研究生畢業三年內,一名博士生畢業四年內,如果不及時補充新知識,其所學的專業知識將全部老化。

  “同時,隨著知識更新週期的縮短,經驗價值在職業生涯中的權重慢慢低於新知識價值。很多60後、70後,在與掌握知識更快更新的年輕人、後來者競爭時都會‘發怵’。”薩如拉説。“因此,一個人要保持不變的競爭優勢、不被淘汰,就必須具備比別人學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進指出,社會轉型加速是人們産生危機感的又一誘因。

  張進説,這個過程中,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各個領域都在進行著深刻變革。上世紀90年代初,大量國有企業打破“鐵飯碗”,就使一大批企業員工出現職業危機。現在,變革向更多領域推進。“比如,國企為提高競爭力而強化人員考核,事業單位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反腐敗等,把很多‘金飯碗’變成了‘土飯碗’。這樣一來,原本以為單位可以包辦終身的人們開始變得對未來格外擔憂,危機感也隨之而來。”

  張進強調,在這種大形勢下,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們的危機感。“儘管政府要求企業單位給職工提供‘五險一金’等基本保障,但目前很多企業還做不到。如果員工一旦被行業、企業淘汰,現有生活將難以為繼,壓力自然會很大。即使有保險,考慮到子女教育、自己養老、大病等因素,需要掙更多的錢、有更多的積蓄,因此職業危機感總是揮之不去。”

  人力資源市場規則不完善是“危機感”的來源之一。比如一些企業為減少成本,不願為高資歷員工支付高薪酬,使得這些員工到一定年齡之後覺得收入無望增加,又沒有發展的空間,從而最終選擇辭職離開,這就是一種變相的“到年齡走人”。

  薩如拉覺得,當前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加速導致生産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這讓很多人難以適應,危機感倍增。

  “轉型升級的結果將導致直接從事生産製造人數的減少,逐步實現少量‘現代知識型員工’對大量‘傳統簡單勞動者’的替代,很多人都將面臨失業。”薩如拉説。

  另一方面,傳統行業受到網際網路産業巨大衝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其中包括傳統媒體業、零售業、批發業、製造業、物流業、酒店業等,在這些行業工作的一部分人面臨著“不轉行,就‘等死’”的困境。

  “奔波忙碌的快節奏生活使得焦慮情緒蔓延,許多人常常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其結果也助長了‘職業危機感’産生。”張進説。

  正視時代的“饋贈”

  ●不只是我們這一代有危機感

  自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階段以來,每一次“轉型”“升級”,其實都伴隨普遍的“職業危機感”。

  張進舉例説:“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産為特徵的工業生産活動向原有的生産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産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急需轉型。在這期間,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逐漸被機械化生産所取代,原本以手工製作為生的大量工人隨即面臨失業的危機。”

  張進説,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顯著特點。不僅傳統的鋼鐵工業、機械加工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興起了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一系列工業部門。隨之,又有許多行業的人們需要適應崗位新的技術要求,職業危機感再一次襲來。

  如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它以原子能、電子電腦、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産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這期間,各種産業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員工的能力要求也水漲船高,尤其是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使人們又得面臨新一輪的知識和技能淘汰。”張進説。

  不單是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當前都在進行産業轉型升級,傳統行業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在這些領域工作的人們也有著強烈的職業危機感。

  這其中,美國報業的衰落尤為典型。

  吃早點的時候來份報紙佐餐,一直是許多美國人的生活習慣。然而,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來自網際網路的挑戰,美國報業逐漸走入發展瓶頸並開始萎縮和衰落。據當時美國發行審查局數據,截至2008年9月,507家美國日報和晚報的發行量在6個月內下降4.64%,發行量僅為3816萬份,而2007年同期的發行量為4002萬份。隨之,廣告收益也嚴重下降。一些報媒分別推出新一輪的減薪和裁員行動。

  “因此,之後幾年裏美國傳統紙媒行業的從業人員壓力巨大,人人自危,要麼提早尋求轉型,要麼被動等待失業。”薩如拉説。

  張進認為,中國目前的情況更為特殊,經濟轉型、社會轉軌與技術變革等因素疊加,使得人們的職業危機感顯得更為突出一些。“但我對此仍持比較樂觀的態度,相信隨著轉型逐漸到位,人們會適應並且也能夠主動適應各種‘變化’的挑戰。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不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因‘變’而謀,激發先天稟賦與後天勤奮——這是時代的饋贈。”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