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協調發展概念的提出還是整體發展規劃的編制上,京津冀早已沒有了第一次。
早在1986年,環渤海地區15個城市共同發起成立了環渤海地區市長聯席會。而國家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都提出了分工協作、一體化等概念。
而對於這一區域的規劃編制,國家發改委早在2004年就已啟動。
規劃早已提出,為何今天還在編制?有學者表示,規劃編制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調整,其間也存在利益訴求和博弈。
平衡“發展權”是規劃編制重點
編制規劃早已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政策問題。一位曾參與京津冀經濟圈規劃的學者向北京青年報表示,由於京津冀三地已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各地都會為自己的發展“吶喊”,如何平衡大家的“發展權”就是規劃編制的重要問題。
國家發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京津冀都市圈地跨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唐山、秦皇島、廊坊、滄州、張家口、承德8個地級市。據媒體報道,2010年8月5日,該規劃已上報國務院。
然而直到今天,京津冀一體化似乎仍然停留在概念上,並未獲批。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此前對媒體表示,因為首都在這裡,這個區域確實需要一個高標準的、能代表中國發展趨勢和目標方向的規劃,正因為對這個規劃寄予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直沒有出臺。
雖然一直沒有規劃落地,但並不意味著京津冀的協調發展沒有規劃可以遵循。
比如,每隔5年,國家都會編制戰略規劃,每隔10年左右,城市都會編制總體發展規劃,甚至省一級政府會編制省域發展規劃,因此在沒有京津冀一體化的時候,京津冀三地的本地規劃正如“紅寶書”。
有學者對北青報表示,三地規劃,會貫徹“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城市群內部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和“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打造首都經濟圈”要求。
京津冀合作的博弈
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博弈似乎貫穿始終。
據《財經》雜誌報道,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楊連雲回憶説,1986年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提出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毗鄰而居的京津冀三地萌生了區域合作的構想。環渤海經濟區是一個以北京為圓點,400公里半徑內的區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內蒙古等地。
當時各方意識到要發展就要聯合,礙于“計劃經濟”觀念,這種跨行政區域的合作並沒有實質推動。
到上世紀90年代,河北又提出“兩環(環京津、環渤海)開放”戰略,但是這種“一頭熱”的激情並沒有點燃周邊省市,最終無疾而終。
“就像修一條馬路,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財政,A城市可能想修一條路到C城市,中間經過B城市,三個城市要負責掏錢修自己那段路,但B城市不需要修這條馬路,就不願意掏錢。”上述學者舉例。
但這位學者表示,利益博弈兼有利弊,博弈雖然影響效率,但給了各地相互合作和溝通的機會。
《中國經營報》一篇報道顯示,在馬年春節之前,曹妃甸自貿區的相關消息已有風聲,但在採訪和求證過程中,不管是河北方面,還是曹妃甸方面,對此都是三緘其口。
但在全國兩會上,已經提交曹妃甸自貿區方案的河北突然高調起來,公開拋出京津冀自貿區、環渤海自貿區的概念。
原因在於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6日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會上,明確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但京津冀自貿區能否最終落地還要取決於京津冀一體化的力度和天津的態度。
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3月9日在回答自貿區的問題時沒有提到京津冀自貿區。在一位區域經濟專家看來,原因在於京津冀自貿區僅是河北的構想,希望打包天津自貿區、曹妃甸自貿區以增加獲批砝碼,但還沒有與天津達成共識。
高規格協調機構會不會出現?
據媒體報道,早在2011年5月,河北省就編制了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規劃,並在當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環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峰會。
當時來京參會的有河北省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紀平,這個辦公室設在河北省發改委。北京市政府並沒有人出席這次會議,河北省提出的環首都綠色經濟圈,主要是河北單方面的規劃。當時王紀平表示,和北京的對接還在進行中。在峰會的討論中,河北省參會人員明確説,有必要在國務院層面形成一個京津冀區域合作的協調機制,例如成立一個由副總理牽頭的辦公室。
其實此前就有學者建議,京津冀一體化應該設立更高規格的協調機構。而有知情人士對北青報透露,不僅學界有此呼聲,政府層面也希望能夠設立一個更高級別的協調機構。上述知情人士分析,京津冀在歷史上就有協同發展的基礎,例如河北向北京提供水源,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域範圍擴大,都是迎合了地區協同發展的需要。因此,京津冀一體化應該設計利益交換或者反哺機制,讓河北做出犧牲之後,能獲得更好的補償。
本版文/本報記者
羅丹陽 桂田田
本版製圖/左小榕
京津冀協同發展30年
1986年
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的倡導下,環渤海地區15個城市共同發起成立了環渤海地區市長聯席會,被認為是京津冀地區最正式的區域合作機制。
2004年2月
國家發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發改部門在廊坊召開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廊坊共識”。
2004年6月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京、津、冀、晉等7省區市領導在廊坊達成《環渤海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此次會議商定成立環渤海合作機制的三層組織架構。
2004年11月
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
2010年8月5日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上報國務院,區域發展規劃按照“8+2”的模式制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8地市。
2005年6月
國家發改委在唐山市召開“京津冀區域規劃工作座談會”。
2010年10月
河北省政府《關於加快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提出了在規劃體系等6個方面啟動與北京的“對接工程”。
2011年3月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
2014年1月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配合編制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主動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發展。
2014年2月
習近平主持召開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座談會,要求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要求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
2014年3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2014年重點工作時,提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
2014年3月26日
河北省政府出臺《河北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明確提出保定作為畿輔節點城市,利用地緣優勢,謀劃建設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業等功能疏解的服務區。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