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當地政府之前一再辟謠、卻又突然限牌,已經對公信力造成了傷害;現在因為“突襲”發佈而造成的後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對政府公信帶來二次傷害。
一石激起千層浪,杭州“突襲式”限牌政策帶來的漣漪效應還在持續。記者調查發現,杭州各大汽車4S店在這次政策變動中賺得不亦樂乎。限牌前,銷售商已鉚足勁兒發動攻勢,宣佈限牌後的5個小時,他們挾“限牌令”大搞霸王條款,賣起了“霸王車”,給消費者帶來一次“權益地震”。
在那“瘋狂5小時”中,不少4S店利用限牌引發的“是車就買”的消費恐慌心理,採取各種方式大肆吸金。一些根本用不著的配件被捆綁銷售,訂了車就成千上萬地加價,連購車合同也趁亂做了手腳,以規避法律責任。雖説買的不如賣的精,但像這樣利用政策效應乘人之危、漫天要價,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而且已經涉嫌違法。政策“突襲”導致的後遺症,不可等閒視之。
從報道中不難發現,25日晚上的杭州城來了一次“全城搶車”風暴。許多4S店燈火通明、人滿為患,店前馬路擁堵不堪,公安部門甚至出動警力維持秩序。然而,遺憾的是,警力只能確保排隊秩序,卻不能對罔顧合同契約、踐踏公平交易的失序行為予以約束。某種意義上,這種秩序對老百姓來説更有意義。
目前,就捆綁銷售、坐地起價、趁亂簽單等問題,當地工商部門還沒有作出回應。或許我們更應追問,為什麼不能下好先手棋,預判政策“突襲”帶來的社會影響,並採取相應措施予以化解。實際上,“限牌”政策此前在一些城市發佈時,也曾引發汽車搶購潮,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一點,甚至已是世人皆知的常識。作為後來者,杭州有關部門完全可以有所借鑒,提前打好預防針,規範買賣行為,杜絕趁亂抬價等行為,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權益,把“突襲發佈”的負效應盡可能減小。
當地政府表示,推出限牌是為了保護大氣環境、治理城市擁堵,但這初衷良好的民生政策,卻在執行中成了車商的“暴利工具”,讓市民心裏更加添堵。這種初衷與結果的強烈反差,折射出政策的制定和施行未完全做到以人為本,對公眾利益缺乏週到細緻的考慮,對單一政策在複雜社會情境中的後果也缺乏應對之策。這正拷問著治理責任和能力。如果説當地政府之前一再辟謠、卻又突然限牌,已經對公信力造成了傷害;現在因為“突襲”發佈而造成的後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對政府公信帶來二次傷害。
現在,治理現代化已成為熱詞。在利益多元的社會,現代化的治理,正需要把公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多考慮百姓的承受力和適應性,多一些開門決策和公眾參與,在協調各方利益中兼顧效率與公平,這樣才能避免執行中的扭曲變形,把每一項決策變成通往善治的鋪路石。
[責任編輯: 劉瑩]